江苏代表委员热议脱贫攻坚:让脱贫奔小康成色更足

2020年01月17日07:15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让脱贫奔小康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强化精准帮扶,建立长效机制,补短板强弱项……如何推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攻坚克难交出亮丽答卷

2019年,我省扶贫工作成效显著,55.15万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年收入6000元目标,97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区)摘帽退出。“十三五”以来,我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4年共有254万低收入人口基本实现脱贫,累计脱贫率达99.99%;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过18万元……

每一个数字被改写,都是一群人与贫困生活挥手作别;每一个指标的改变,都是我省扶贫工作的跨越式进步。

我省在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同时,赋予脱贫攻坚更丰富的内涵: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四道医疗保障,实现低收入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至15个百分点;结合苏北住房条件改善,10284户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全部竣工;巩固提升饮水安全成果,丰县、邳州、沛县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全部解决。

16日下午,在省政协联组会议上,有关部门提交脱贫攻坚工作成绩单:去年下达产业扶贫5.7亿元,帮助6.97万低收入劳动力就业创业;在苏北五市建立产业扶贫“5+2”工作机制,下达农业产业富民专项资金3.06亿元;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8万名;12支省委驻县帮扶工作队落实帮扶资金5.2亿元,实施项目550个,省委、省政府2015年确定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基本实现。

多措并举助力精准扶贫

决胜之年怎么干?越是接近目标越要一鼓作气,越是胜利在望越要沉下心来。江苏扶贫攻坚工作既有顶层设计,也有基层创新。

今年我省将对扶贫进行“过筛子”排查,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衔接,强化兜底保障,防止返贫和新发贫困。指导经济薄弱地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发挥苏北五大就业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返乡创业园、扶贫车间、镇村创业点等载体建设,深入实施电商扶贫,加大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力度,促进增收致富。

全省各地推出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措施:

产业扶贫,盐城在响水培育全省规模最大的西兰花产业基地,6000户低收入农户在产业链上脱贫;在滨海做强海大食品、蕈旺食用菌、温氏养猪等农业龙头企业,每年实现2000户低收入农户致富。

政策扶贫,淮安在盱眙、洪泽、金湖等地试点“防贫保”,为因病、因学、因灾等临贫易贫人群“上保险”,筑起返贫“拦水坝”,目前已为18万临贫易贫人群提供28亿元贫困风险保障。

电商扶贫,睢宁县沙集镇乘上互联网东风,“农户+网络+公司”的沙集模式把农民变成电商,走出一条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省人大代表、泗阳县县长马伟表示,“通过给贫困户送创业项目、送工作岗位、送政策、送温暖,去年全县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全部脱贫,5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出列’,重点扶贫县顺利‘摘帽’。我们抓资源、抓资产、抓资本、抓资助,增加村集体收入,获评‘全省农业农村创新奖’。下一步,将按照投资力度不减、扶贫政策不变、挂钩责任不卸‘三个不’原则,确保脱贫成色更足。”

1月8日,省总工会发布消息,全省各级工会建档立卡的22748户困难职工家庭全部实现解困脱困,脱贫攻坚战开年再下一城。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数据显示,我省依靠兜底保障达到脱贫标准的有89万人,这89万人因病、因残、因灾致贫因素尚未得到根除,存在一定返贫风险;一些脱贫的经济薄弱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提供配股分红、配资分红、代建门面房或标准厂房出租等传统途径增收,增收门路和办法还不够多。

对此,我省进一步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成果,落实特殊贫困人口保障政策,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制度,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加大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力度,务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战的一块“硬骨头”。省人大代表、昆山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顾明表示,我省对贫困人口接受医疗救助的保障比较完善,但以“防”促“扶”仍大有可为,像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恶性肿瘤,可以通过体检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进行预防,因此通过“治未病”的预防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断因病致贫。

省政协委员、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晓蓓呼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公平力度。建议在编制设置上向乡村学校倾斜,借鉴公务员招录机制建立公开招聘制度,以减少人才流失;建立补贴乡村教师继续深造的财政机制并适当增加中高级职称指标,规划教育人才公寓,鼓励他们扎根乡村。(王宏伟 方思伟)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