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溧水区委宣传部供图
当农业遇上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个周末,南京溧水给出了她的答案。
5月30日,首届江苏农业科技节暨2021江苏农业与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在南京市溧水区盛大启动,曾经南京远郊的“潜力股”让人有了新的认知。
可降解秸秆水稻育秧基质块、新型农机设备......大会期间,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集中发布和展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总站、南京国家农高区亚夫工作室相继揭牌,令人期待满满。
随着新农机、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引入,从过去的“靠经验”到如今的“靠数据”,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可以西装革履下田头,在这片孕育希望的田野上,愈多美好铺展开来。
以现代农业引领工程为抓手,今天的溧水,已从不起眼的边缘阔步走向了舞台的中央。
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
“目前,我们的合作社已经吸纳了养殖户89户多,年出栏樱桃肉鸭达到100余万只。”5月30日上午,在首届江苏农业科技节暨2021江苏农业与科技融合发展大会上,溧水区天福禽业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李蓉说。
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和反哺作用。
在溧水,通过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规模化的养殖模式,李蓉所在的天福禽业不仅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包装,还开启了专业的市场化推广,实现养殖户与企业同频发展,共同致富。
一直以来,溧水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都处于江苏省区县的第一方阵。
近年来,依托当地低山丘陵的地理禀赋,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科教资源集聚和南京等周边大城市的广阔市场,溧水更是主动发力,启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培育了“5+2”健康农业产业体系,“5”即食味稻米、绿色蔬菜、设施草莓、优质蓝莓、名优茶叶,“2”便是“特种水产”与“健康畜禽”。
走进深能南京能源控股公司投建的“光伏+农业”智慧植物工厂,总面积约1.5亩的“植物工厂”里,满目的无土栽培的生菜、菠菜、冰菜、小白菜等,通过人工构建的智能植物生长系统,这所植物工厂不用土、不要阳光,蔬菜也能茁壮成长,不仅节能环保,还能大幅度提高产量,企业的年收益近百万元。
“要奋力写好农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溧水答卷’。”在溧水区委书记、南京国家农高区管委会(筹)主任薛凤冠看来,面向“十四五”,坚持创新驱动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不动摇,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溧水有信心更有能力为国家全面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将农业园区向高新区转变
时间回到2019年,国家首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农高区)名单公布,溧水成功入选,也成为了长三角区域唯一的国家农高区。
位于溧水的南京农高区前身是南京白马农业科技园区,总面积145.86平方公里,从2009年3月份开始启动建设,到2018年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发展经历了十余年之久。
目前,这里已聚集7家高校科研院所、80多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200多名高层次双创人才、65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创业企业33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创客企业98家、国家级星创天地入驻企业131家。
据了解,自获批以来,南京国家农高区围绕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战略目标,构建以生物农业为主导,以农产品特色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为特色,以未来食品为战略的“1+3+1”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农业、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黑莓、蓝莓、有机农产品等特色产业基地达到11.5万亩,集聚了食品精深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等涉农企业近400家,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200亿元。
此外,园区还拥有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基础。如打造以红色李巷、有机大米、蓝莓采摘、黑莓加工为特色的“四色”品牌。同时,还有了对外开放的示范窗口,如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草莓大会并成为永久会址等。
不仅如此,从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草莓种植基地和企业,到国内领先的黑莓种植基地,从国内最全的蓝莓种质资源圃,到国内知名的青梅种植基地,万亩特色茶园、万亩珍贵苗木......溧水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遍地开花。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溧水农产品品牌效应也日益凸显。全区大部分农业企业都已注册商标。其中,“湫湖牌”大米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溧峰”、“吴村桥严景万”获得省著名商标,7个品牌获得省名牌产品,16个品牌获得市名牌产品,市著名商标35件。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长三角地区历来都是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端农业科技人才的集聚区。南京国家农高区作为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则要打造高原上的高峰,创建一流的创新生态。
据溧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当前,溧水已集聚了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7所一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正在加快建设长三角首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建设全国首个农业科技创新港;南农大作物表型组学项目有望成为江苏唯一的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我们年初率先成立长三角种业发展联盟并发布种业政策,集中力量推动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
这也与今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明确了关于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不谋而合。
在补短板的同时,溧水也将目光聚焦前沿领域。去年,溧水区与学科排名世界第一的江南大学合作共建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彼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食品是以解决全球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问题,以合成生物学、物联网、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技术为基础,更健康、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更高效、更持续的食品。“食品科技创新,不仅是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三产融合的最关键、最有效途径,将助推我国进入全球食品科技强国前列。”他说。
“眺望未来,我们将坚持创新核心动力,用好人才核心支撑,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农业科技人才、机构、项目三大优势集群,为长三角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薛凤冠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