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红:农房改善助力小康 文明实践全域推进

耿志超 萧潇 王新年

2020年12月30日08:11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人民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宿迁,专访宿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宿豫区委书记刘海红。刘书记您好,请您跟我们的网友们打声招呼。

刘海红: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人民网:刘书记,今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之年,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面对今年疫情带来的考验,宿豫区交出了怎样的一份答卷?

刘海红:近年来我区坚持“强富美高”总目标,结合我们宿豫实际,深入推进“1+3+3”这样一个工作体系。“1”就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3”是我们的工业强区、电商名城和幸福家园三大建设;第二个“3”是打好重大风险防范、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跑出了全面小康的加速度。

一是坚持不懈夯实产业支撑,促进“经济强”。我们还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工业经济主战场,重点聚焦4个方面,一是园区的提档,第二个是产业的提质,第三个是企业的提效,第四个是项目的提速。

在园区的提档方面,我们在2017年3月份创成了国家级的高新区,后面我们持续推进,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主体这样一区多园的发展架构,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载体平台支撑。在产业的提质上面,我们是持续地做大做强第一主导产业新材料产业,同时发展“1+N”产业体系,整个产业结构逐步地优化。在企业的提效方面,我们持续加大企业的培育,我们叫“521”工程,我们区在这个方面还是有明显的成效,我们有13家企业在行业里面是龙头企业,在全市的工业经济50强也占据了14位。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占比和研发投入强度在全市都是处于前列,瞪羚企业的数量在苏北也是处于前列的,特别是在今年的企业上市方面我们也有新的亮点。在年内我们已经实现了一家企业上海主板上市,另外有一家已经通过了IPO的审批,还有一个正在报批的过程当中。在整个“十三五”期间,我们GDP的年均增速是7.97%,高于全市的平均,人均GDP达到69464元,也是在全市前列。

二是坚持不懈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百姓富”。坚持把“民生小事”作为“头等大事”,加快推进一批群众关切、期盼的民生工程。一个就是聚焦脱贫攻坚,我们全面完成了44个经济薄弱村和5.4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再一个我们聚焦富民增收,除了大力的发展产业,还有增加就业,我们“十三五”增加就业岗位达到3万人。再一个我们是聚焦公共服务,大力补上公共服务的一些短板。

三是坚持不懈地提升生态文明,促进“环境美”。我们启动了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目前有10个乡镇创成了省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人居环境示范村创成了30个,还创成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城市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100%、99.5%,单位GDP能耗下降至0.6吨标准煤/万元以下。今年以来,空气优良天数提升到76.25%,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75%,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

四是坚持不懈创新社会治理,促进“文明程度高”。我们围绕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把基层党建网格化的社会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等进行系统性的推进。我们在农村新型社区积极的探索叫“一委两站五岗”的基层党建管理模式,在全省获得推广,同时机关社区“双结双联”做法荣获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别入选国家、省级试点。我们文明城市建设的指数是连续两年获得全省22个县改区的第一名。

人民网:农房改善既是全面小康的龙头牵引,也是咱们苏北地区农民的殷切期盼。这几天我们采访中看到了宿豫区在农房改善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请您就这方面的工作做个介绍。

刘海红:好,农房改善也是省委市委在推进全面小康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安排。我们这项工作在去年全省农房改善的绩效考评中获得全省第一名,也获得了省政府的激励。具体的工作上我们提了两句话,一个叫“城镇村联动”,第二句话叫“点线面结合”。“城镇村联动”,以我们的中心城区为重点,我们另外有来龙、大兴两个重点镇,还有三个特色镇,作为一个重要的连接。我们是以乡镇和我们规划的新型社区作为重要的节点构建起我们的城镇体系。在我们的推进上,我们按照以农房为节点,以我们幸福大道四好农村路作为连接线,以我们的产业作为面,这样的话“点线面结合”带动起我们整个的全面小康建设和乡村振兴。

第二个考虑到农民生活生产的便利需求。我们注重挖掘村庄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这样的话做到“一村一特”、“一村一品”。同时在我们的房型设置等等方面,充分尊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习惯,也是尊重老百姓的意愿。在建设的环节,我们是采取国资公司代建为主导这样一种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优秀的优质的建设单位。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住建部门的质检,监理单位的监理以及我们发动老百姓来全程参与到质量的管控,这样保证我们建出来的房子应该说都是精品。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39个项目,到今年底我们有接近30个项目可以实现全面交付,改善农民住房是1.66万户,总体这项工作我们觉得还是在积极稳妥的推进。我们也特别的注意对一些低收入群体,对一些家庭困难的群体进行一些兜底的保障。

第三个方面我们还是注重发挥农房改善的一个综合的效应。农房改善实际上不管是全面小康还是乡村振兴,它都是一个牵引性的工程,它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所以我们区里面提了4个词叫做“优居、强村、兴产、富民”,优居,它是一个起点,我们通过农房改善对农村闲置的资产资源进行盘活,这样的话实现村集体和农民两个增收这么一个效果。

到今年三季度,我们全区的村居集体经营收入全部超过了50万元,应该说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我们的公共空间治理。特别我们是注重产业的发展,我们每个规划的新型社区都规划了一个2000亩以上连房成片的高效农业项目,所以这几年我们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包括我们前期已经建成的万亩河藕、万亩瓜蒌、稻虾共作这样的万亩基地。

人民网:宿豫区是宿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域试点县区,在我们这几天走访中,我发现每个社区都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站点。在文明城市长效建设方面,宿豫区有什么经验可以给我们分享的?

刘海红:在2017年我们宿迁市区共建创成了全国文明城市,应该说我们也是非常地珍惜这块金字招牌,这几年我们持续地推进文明城市的建设。最近两年,因为我们是作为县改区,全省都是单独测评,我们已经连续两年是全省县改区的第一名。在具体的工作上,我觉得我们是坚持这么几个方面:一个坚持城乡统筹全域推进。在整个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是向农村、向我们的镇区,向我们的村庄进行延伸,进行统一的规划、系统的安排。特别我们还是强化我们区级主责,镇村是作为主力,群众作为主角这样的一个创建体系,形成了一个全域推进的格局。

第二个我们是内外兼修,全面加强。一个方面还是加强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管是我们的城市还是农村,过去我们还是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在城市,我们是主要开展老旧小区的改造,推进“名校名商名居”这样一个“三名”工程,补我们过去城市的一些短板和弱项;在农村,我们是深入推进镇村建设“1+10”工程,也就是包括我们过去乡镇比较缺失的文化体育设施、公益性墓地、污水处理设施等等。通过我们一些基础设施的提升,给我们的文明城市提供一个硬支撑。同时我们也还是注重常态长效,特别是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不管是我们整个城市的环卫服务外包,包括我们全域的垃圾收运体系、污水处理体系建设等等,通过这样一些系统性的安排,在管理治理的层面构建起长效的机制。第三个方面是共建共享,全员参与。应该说整个这几年的文明城市创建,老百姓是切实增强了获得感,是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这样也是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参与意识。在整个创建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是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发动更多的群众来参与到创建的过程,应该说为我们整个文明城市的常态长效建设提供了主体支撑。

人民网:“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个背景之下,宿豫区是如何统筹和规划未来发展的?

刘海红:结合省委市委的安排和部署,也结合宿豫的实际,我们正在深入地谋划我们“十四五”的发展。“十四五”时期,我们还是有几个着力:一个就是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高地,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的所在地,我想不管是高新区还是我们宿豫区,都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我们重中之重的一块工作,不断的完善创新政策,优化创新氛围,引培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全力以赴推动我们的载体平台上层次,研发投入上水平,成果转化上台阶,产业体量上规模,着力打造苏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高地。

第二个方面我们还是要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典范。应该说在“十三五”时期,我们在推进城乡统筹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很好的一个基础条件。那么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也面临着更多的一些发展机遇。所以我想我们下一步还是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和文化规划逐步的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重点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为苏北全省乃至全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个典范。

第三个是着力打造“美丽江苏”建设的新标杆,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可持续发展为支撑,科学地谋划美丽宿豫建设。全面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宜居、社会文明、绿色发展、文化繁荣的淮北江南,全面提升我们宿豫“强富美高”建设的水平。

第四个还是要着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围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样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着力加强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创新,着力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我们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不断地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责编:唐璐璐、吴纪攀)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