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看江北·强度篇

南京江北新区:集聚人才护航企业 打造区域增长极

人民网记者朱殿平

2020年12月23日09:28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编者按:6月27日,南京江北新区迎来获批5周年。5年间,这座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从经济、社会到民生多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值此之际,本网将从高度、速度、热度、强度、温度五个维度推出“‘五度’看江北”系列报道。今天推出强度篇。

新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80万!这是南京江北新区获批五年来净增的人口数,其背后是配套政策和改革创新的强力支撑。五年来,当地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作抓手,秉持着“驱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的使命担当奋力前行。

筑巢引凤,留住才是关键

发展之道,首在得人。

今年4月,南京江北新区发布了一则招聘骨干教师的公告。除了正常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之外,还可一次性享受一笔不菲的科研和安置费用。如此优厚的待遇,彰显着江北新区的决心:从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上以足够的诚意留住人才。

五年时间里,江北新区人口净增80万,累计汇聚各类人才36.8万余名,高层次人才超过了1850名,留学回国人才超3250名,国际化人才占比达到了三分之一,其中还有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此起彼伏的“人才争夺战”中,江北新区的魅力何在?

五年来,江北新区在引才政策上实现了三步走,步步稳,步步先。2018年,江北新区制定出台《“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及实施细则,构建覆盖从金字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到2019年,出台优化升级人才十策2.0版,发布首个产业人才政策《南京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政策(试行)》及实施细则,探索建立新区人才举荐制度,打造高层次人才直通车。

数字的背后,不仅是城市虹吸效应的简单现象化,更是一场全链式持久战的战略成果。

2020年,江北新区推出政策3.0版《关于促进自贸区人才发展、优化升级“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实施办法》,聚焦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赋予企业举荐认定人才权限,实施“人才金卡”定制服务等。

人来了,如何才能留住?

在人才引进方面,还有一组数据:2018年以来,江北新区新增青年大学生超6万名,这批人将来在新区发展都会面临子女就学的问题。人口的大量流入,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

为此,在江北新区的“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计划(2018—2020)”中,明确投资70亿元新建34所学校,截至2019年底已经有20所建成交付,剩下的14所将在2020年全部完工。

与此同时,江北新区开展了一场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2018年10月,江北新区启动《备案制教师管理办法》,取消编制内教师与自聘教师的待遇差别;2019年7月,新区开展名校长选拔……有了入口,有了激励,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和层次问题迎刃而解。

以基础教育为切口,江北新区为留住人才的后勤保障打开了一扇窗。同时可见的还有,江北新区内的三甲医院纷纷落地,以江心洲大桥为代表的各个交通项目稳步推进……江北新区的民生短板正在一一补齐,软环境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升级中。

亲商营商,打造发展软环境

“以往申请《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需要提交20项材料给各个审批部门,一趟流程跑下来大约要1个月。” 南京台医精准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医疗器械的贸易公司,企业相关负责人说,在江北新区,企业只需要根据项目清单提交14件申请材料,5个工作日就能拿到《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据统计,自2018年实施证照分离改革以来,江北新区已累计惠及企业17437家,其中直接取消审批723家,审批改为备案75家,实行告知承诺制3644家,优化准入服务12995家,充分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

为了解决之前横在纳税人面前的堵点,江北新区大力推进145项业务全程网上办和12项业务全程邮寄办。目前,在江北新区,新办企业办税仅需0.4天,不动产交易登记最快10分钟,90%的业务都可以实现线上办理,实现了时间最短、体验最优、效率最高。

今年2月,江北新区发布《关于应对当前复杂形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加大创新支持、引导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支持、服务保障企业等四个方面出台了16条靶向精准、干货满满的扶持政策。在这份《意见》里,新区内的科技创新局、行政审批局、税务局、经济发展局等各个与企业相关的行政单位都纷纷走上了帮扶企业度过疫情的第一线。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兴。

以高效治理、贴心服务为支撑,获批国家级新区五年来,江北新区建设了可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一流营商环境,生产总值净增1300亿,一般公共预算净增153亿元,经济增速连续9个季度领跑全省,区域增长极作用日益凸显。

(责编:耿志超、吴纪攀)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