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创新赋能,锻造新时代“鼓楼之治”

2020年12月14日08:32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创新赋能,锻造新时代“鼓楼之治”

在鼓楼区挹江门街道龙池庵小区的小广场,一处名为“挹事亭”的小亭子近来人气兴旺。茶余饭后,它是居民聊天的好去处。矛盾问题一出现,它化身“议事堂”,左邻右舍齐坐下,七嘴八舌“好商量”。

小小“挹事亭”,折射鼓楼区基层治理从“面子”到“里子”的全方位创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社区议事园制度,到2011年的“扁平化”模式,从2012年的《鼓楼模式》,到2015年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再到去年挂牌“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创新,一直是鼓楼基层治理的主旋律。

作为全国“试验区”,中心城区鼓楼将拿出一批怎样的经验样本,开创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有一说一,协商议事“有品牌”

“我家老房子出过新,破窗户没有及时更换,一刮风就咣咣响,怎么办?”12月8日下午,家住热河南路11幢的吴金妹刚走进小桃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不停诉苦。

接待她的是社区“有一说一”工作室轮值主任王德富。他把情况一一记在本子上,表示将向社区反映。吴金妹心里有了底,“以往每次有事我都找社区,相信这次也一定能解决好!”

近年来,利益主体多元化正对基层治理提出新挑战。鼓楼区推进以内容丰富化、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程序规范化、成果效能化、工作经常化的“六化”协商模式,基层治理新动能正充分释放。

小桃园社区有常住人口2578户,居民结构呈混合型,老旧小区和高档商品房一街之隔,随之带来多元的诉求。“居民求助无门,往往带着五花八门的问题涌向社区,社工应接不暇,需要搭建专门收集、整理诉求的渠道,简单的问题现场解决,复杂的难题尽快协商解决。”社区书记陈程说。

2016年,社区探索建立“有一说一”工作室,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入口处设立服务台,从各党支部选出素质高、群众威望好的党员担任轮值主任,周一至周五接待居民,并组建“协商理事会”,把每月11日定为“协商日”,召集党员代表、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多方力量,每次围绕一件事,商讨对策。

陈程一口气拿出三大本会议记录,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每次议事的过程。地面破损、雨天积水、化粪池不通、停车泊位不够、外车随意进出……一大批“关键小事”通过党员轮值和协商议事得到解决,轮值主任也扩大到28人。采访当天,姜家园48-50幢和52-54幢之间,两名工人正在修复路坡。“私家车把路给轧坏了,不久前居民向我反映,今天就能修好。”王德富自豪地说。

从工人新村社区的“社区理事制”,到云谷山庄社区的“互联网+协商”、三步两桥社区的“协商邀约制”,如今鼓楼区基层协商治理多点开花,“区域有特色、街街有品牌,社社有亮点”。“一个个协商议事平台,化身社情民意的‘收发室’、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疏解情绪的‘减压阀’,推动基层治理打开新局面。”鼓楼区民政局副局长李文说。

关口前移,家长里短“不上庭”

12月9日下午,位于鼓楼区人民法院二楼的辛果工作室传来欢声笑语,家住金陵村的84岁张奶奶和儿子儿媳就买房一事达成协议,双方各出一部分钱,买一套新的电梯房给张奶奶住。张奶奶心满意足地撤诉,一家人重归于好,在法院拍下一张久违的全家福。

说了两个多小时没住嘴的调解员金璞华同样开心:“一家人不必闹上法庭,家庭关系也能慢慢修复,皆大欢喜,这是我们的初衷。”

作为南京市最繁忙的法院之一,鼓楼区人民法院每年要处理2万多件案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家事案件。“家事案件一是难判,谁对谁错、谁多谁少厘不清,二是就算判了,赔偿完了又如何?家庭关系已经很难回到从前,得不偿失。”曾做过6年陪审员的金璞华见过无数家庭对簿公堂,深有感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不让家事上法庭,意味着要将解决问题的关口前移,遇到诉讼先走调解路径。”2018年,鼓楼区人民法院与鼓楼区妇联合作共建辛果工作室,以“最美人民调解员”黄辛果的名字命名。工作室入口处,由“和睦”“包容”“安康”等词汇拼成的“家”字格外醒目。

金璞华考过二级心理咨询师,有过陪审经验,退休后的她闲不住,成为工作室的一名调解员,光是今年,她就已经调解成功了105件纠纷。除了自身能力强,其背后还有“1+N”的支撑。“1”指由1名员额法官、2名法官助理、3名人民调解员组成一支“主力军”,负责调处家事纠纷;“N”包括社区志愿者、街道网格员、专业律师、高校教师、心理咨询师、“宁姐工作站”等多个“方面军”。

其中,员额法官负责对调解员进行法律法规及办案规则的指导培训,对法律文书进行把关,保证调解工作在法治轨道中前行。“楼上的法院开案件讨论会,我们随时上去旁听,学习他们的办案经验。”金璞华说。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从调解到诉讼的流程再造,入院申诉的家事案件先转入辛果工作室,调解不了的再转诉讼程序。”鼓楼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审判庭庭长杨向涛说。仅今年,辛果工作室目前就已成功化解家事纠纷案件365件,占全院已结家事案件数的34%。

党建引领,红色磁场“聚合力”

“背靠省级机关这棵‘大树’,我们的基层工作真是‘好乘凉’,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吹来‘春风’。”疫情期间,记者前往宁海路街道采访,北京西路社区书记王广琴的一番话发自肺腑。

在上半年社区防控人手不足的紧急关头,来自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省公安厅、省检察院等80余家共建单位的党员们主动到社区报到,解了燃眉之急。

社区一线“吹哨”,省级机关“报到”,这样的场景在宁海路街道屡见不鲜。紧扣“驻区单位多,退休职工多,党员居民多”的基本盘,街道向“优势资源”要“治理效益”,以“红色磁场”集聚多方力量。去年,街道把“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作为年度党建项目,由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牵头,把辖区内的社区党建联盟、驻区单位党组织、职能科室和居民党员、志愿者吸纳进来,建立多个实体型在职党员志愿网格化服务组织。

目前,该共同体已包含机关、国企、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200余家,提供五大类、十六小类、近百种共建服务,一套“颐和旗帜”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就有32家共建单位和1036位党员及群众志愿者参与。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光要背靠机关“大树”,还要激活自家院子里的“红色因子”。三步两桥7号院是没有物业管理的敞开式院落,居民但凡家里有自行车的几乎都被偷过,路上垃圾遍地。

2013年,小区成立居民自管委员会,选出7位楼栋长,其中5位是党员。没有停车线,大家买来油漆自己画。院子一到晚上黑灯瞎火,大家凑钱找人装上路灯。目前,从宁海路街道各小区涌现出558名楼栋长,自愿管起了580栋无物管小区楼栋,其中党员有320名,占比超一半。

疫情期间,鼓楼区探索“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新路径,围绕“一核引领、双链驱动、三全保障”,为夺取“双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鼓楼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要总结用好防疫期间共建共治共享的经验成果,探索基层治理更优路径,不断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责编:张鑫、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