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区基层治理创“新招”见“新景”

2020年12月11日08:23  来源:南京日报
 
原标题:鼓楼基层治理创“新招”见“新景”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近日,笔者从鼓楼区获悉,该区创新探索,围绕“一核引领、双链驱动、三全保障”,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改革,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区推出一系列具体创新举措,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热情被激发,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开辟创新路径 让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在疫情防控最“寒冬”时,每逢周末,华侨路街道永庆村1号卡口都会出现一个佩戴党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一站就是6小时,刮风下雨也不例外,他就是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少军。他是众多驻区省市机关党员志愿者之一。“驻地单位倾情相助,大大补充了一线的人员力量,让我们街道得以抽出人手去抓企业复工复产等工作,当时有包括驻地机关在内的300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小区疫情防控各处。”华侨路街道负责人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内心温暖。

这只是鼓楼区社区治理全维度合作共建共治的一个缩影。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深化,鼓楼逐步形成了“一核引领、双链驱动、三全保障”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改革新思路。

“一核”:坚持党建引领。全区13个街道120个社区共建立600个网格党支部,打造“红色联盟”,做强区域化大党建。

“双链”:坚持创新链驱动,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社区”及“五个一”网格化信息系统;坚持人才链驱动,打造专业网格员队伍,全区990个综合网格配备120名网格长、990名专职网格员、1940名兼职网格员。

“三全”:推进全网格治理、构建全周期体系、加强全维度协同。

推进全网格治理方面,鼓楼依托网格化综合指挥平台,对接水务、燃气等23个专业系统以及公安、民政等14个部门数据。疫情期间全区网格员走访群众62.7万户435.7万人次,摸排疫区返回人员9.6万人次,为居家隔离者提供服务10.9万次,发现疫情防控线索6697条。

构建全周期体系方面,成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形成源头发现、采集建档、分流交办、检查督促、结果反馈工作闭环。

加强全维度协同方面,完善共建共治、民主协商机制,探索“线上+线下”“智能+智库”模式,仅在宁海路街道,省市区机关及各类社会志愿者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1000余人,形成多元“参与式”社会治理格局。

加装“最强大脑” 让治理变得更加智慧

“我离大门3米远,智能门禁系统就能认出我,提前开门,太方便了。”鼓楼区中央门街道新门口18号小区居民范新华说,没想到,自己居住的老旧小区也能拥有“人脸识别”这样的“高科技”设施。

社区负责人说,系统还可以看到小区开门数据。一定时间内,没有进出记录的独居老人,系统提醒网格员报警;对出租户按租房合约设定进出权限等,用智能方式实现长效管控。

在鼓楼区网格化综合指挥大厅内,有着网格化管理的“最强大脑”,工作人员正注视着这个智慧平台的信息反馈。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平台大屏显示,凤凰二村社区网格员反映,有居民将家中废弃沙发随意丢在楼下,堵塞了消防通道。网格员迅速处理,清除障碍,并通过手机小程序上报相关情况,在智慧大屏上可以跟踪全过程。

工作人员说:“这里搭建了区、街道两级综合指挥平台,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联动调度体系。”智慧化手段让鼓楼的高效基层治理,帮助“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进一步完善。

鼓楼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网格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充分利用,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智治”新工具,成效显著。“智治”是鼓楼“五治融合”管理新路径(政治统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之一。下一步,全区深化“五治融合”,形成“一街一品”的基层治理创新矩阵,让生活在鼓楼的居民百姓更幸福。

打造服务品牌 让治理紧贴居民心坎

热河南路街道小桃园社区,因毗邻美丽的小桃园景区而得名。社区融入节庆、摄影和健康等文化因素,塑造特色“桃源文化”。塑造“桃源文化”属于小桃园社区“四融”工作法(服务融心、文化融情、协商融合、共建融力)中的一项。通过打造“四融”品牌,社区进一步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激发居民自治活力。

在江东街道睿城社区,辖区内全职妈妈多,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全职妈妈俱乐部”。全职妈妈刘霞,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她用特长为社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服务;“袋鼠麻麻”电商平台进驻睿城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曹老师也是一位全职妈妈……“俱乐部”品牌,吸引了辖区居民,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服务社会。社区负责人说,居民真正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才能有效促进社区发展。

协调纠纷、化解矛盾,也是社区治理中的关键一环。鼓楼区有自己的创新品牌——“辛果工作室”。

工作室由鼓楼区法院与区妇联携手打造,前身是“辛果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为了纪念“最美人民调解员”黄辛果而创立。

工作室探索出“1+N”工作机制,“1”是指由少年家事庭的1名员额法官、2名法官助理以及2名人民调解员组成专业团队;“N”是指参与家事纠纷委托调解的N个组织,如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在调解案件中,引入更多调解力量、专业人士,有效化解了婚姻家事及关联纠纷。

探索评价机制 把治理交给群众检验

2019年,鼓楼区获批国家民政部“以居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街道考评机制”主题实验。实验开展至今,按照民政部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区街道体制改革,聚焦“居民满意”主题、“群众关切”热点等,鼓楼区开启创新探索之旅,推出一批原创性举措。

在街道层面,制定《鼓楼区街道工作居民满意度调查指导手册》,强化居民在基层管理服务中考评主体地位,构建“问题-反馈-解决-提升”的工作闭环。

在社区层面,完善星级文明和谐社区评价体系,建立“电话调查+在线测评+微信互动”的常态化社区工作评价机制。去年,全区成功创建五星级社区14个、四星级社区58个、三星级社区48个,社区服务和生活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在社工层面,通过技术手段对社工常态化走访情况进行实时登记、实时测评、实时反馈,推进网格常态化、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发挥“全科社工”、社区“带头人”引领作用,强化社工人才队伍。

“主题实验”开展至今成效显著。今年以来,结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鼓楼区创新开发“定向抽样+在线随机”相结合的调研方式,除开展各街道定向抽取样本之外,还通过“鼓楼微讯”公众号发布线上随机问卷调查,使调查过程更科学,调查结果更客观。共回收定向样本问卷3721份,线上随机问卷17255份,平均满意度为95.02分。

员额法官:用“五心”化解矛盾

林冬华法官是鼓楼法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审判庭、辛果工作室团队的员额法官。温文尔雅的她,说话柔声细语,却是调解家庭纠纷、处理夫妻矛盾的专家。一年来,她指导“辛果工作室”调解员审结案件、自行办理案件达600多件。

遵循“五心工作法”原则,她用热心对待每一个诉讼群众、用爱心关怀困难群体、用真心融化情感坚冰、用耐心探求事实真相、用恒心构建社会和谐,帮助诉讼群众重建幸福生活。

前不久,林冬华在办理一起房产继承案件中,遇到被告人拒不签收法律文书、拒不出庭应诉的情况。

“她家庭困难、身体不好,可以理解,我们需要多点耐心,解开她的‘心结’”。”林冬华说,在后来的一周时间内,她经常打电话联系对方开导她;周末放弃陪伴家人的时间,登门拜访,聊家常,也向对方普及法律知识。她充分发挥女性法官感情细腻的优势,把爱心延伸到案外,努力多一点倾听、多一点了解,让“冰冷”的法律有了情感的“温度”。

后来庭审中,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考虑和照顾被告人的家庭困难,并征得原告谅解,使得一起久拖不决的疑难案件得到稳妥解决。

林冬华在工作上也充满了韧性。一位画家过世,两任妻子争夺财产继承权。原被告对字画创作时间争议较大。她多次亲赴上海,向书画家生前工作人员请教,耐心探求事实真相,判决结果出来,双方无异议。

“我相信我的工作态度,就是对儿子最好的言传身教。”她笑着说,前不久她生日,上高三的儿子,特意早起为她下了长寿面,着实给了她一份惊喜。

社区书记:全心全意为民解忧

在小桃园社区同事的眼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程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

7月17日晚11时47分,刚刚躺下的陈程,被电话铃声惊醒。“热河南路5号开始积水,书记,快帮我们想想办法!”居民紧急求助,陈程立马赶到现场。

雨越下越大,一楼居民夜不能寐,包括一对80多岁的空巢夫妻。陈程与街道防汛办、城管中队不停沟通,在没过膝盖的污水里,艰难前行,提醒居民注意用电安全,及时帮助老人。等她处理完回到家中,已是凌晨4点。

为了当好社区这个“家”,陈程把每月11日定为小桃园的“协商日”,每个月的这天,社区的居民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大家说、大家想、大家办、大家评,通过社区协商,辖区弱势群体帮扶有了切实可行的方案,3处没有路灯的老旧小区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姜家园60号的居民很快就能乘坐上新安装的电梯,社区独居、空巢老人吃饭不再发愁……

除了自己“干”外,陈程还特别擅于“借力”,她经常奔走于辖区内外多家单位,通过“区域化党建”聚智聚力。在“小桃园共驻共建”微信群里,陈程经常发布各类活动,共建单位踊跃报名。南京开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帮助居民修剪小区树木;南京国税、中国船级社江苏分社参与“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多家单位参与“跳蚤市场”邻里节……

不论暴雨、酷暑还是大雪,只要居民有困难,陈程随时出发。翻开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居民的大小事情,每家每户的情况被她记在本上,更时刻装在心里。

本组撰稿 吴茜茜 袁冶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