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江苏的科教资源分布按照热力图显示,南京中心城区鼓楼一定是最亮的区域。54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内,扎堆20所高校、7家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120家科研机构、52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4名两院院士、57个博士后流动站。这样的科教资源集聚度实属罕见,说鼓楼是整个江苏的创新策源地都不为过。
但光环与压力往往成正比。如何打造同科教资源集聚度相匹配的成果转化度和科技贡献值,是鼓楼一直要面对的课题。以立体开发促进全域创新,以要素集聚推进产业发展,鼓楼正统筹推进科创企业“森林”培育、新研机构质量提升、人才招引集聚等工作,朝着“创新名城引领区”的目标迈进。
软硬并举,聚合“第一资源”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把人才转化为创新创业的主体,考验着政府的诚意和魄力。
今年7月,南京市启动实施“战疫情促就业十万研究生宁聚行动”。鼓楼第一时间响应,聚焦8条产业链企业和“四新”行动计划,迅速摸排企业名单,区委主要领导每周调度,分管领导亲自部署,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开发出12000多个岗位。
创办于2001年的南京国图信息近年来处在上升期,每年都面向全国招聘一百多人,人力资源总监钱海军为此经常关注政策动态。“南京给外地来宁面试人员发放1000元补贴,我们写招聘公告都会写进去。”
见习补贴政策出台后,钱海军又联系申报了60个岗位。他表示,公司本身就会给见习生一定生活补贴,再加上市、区的政策倾斜,可以保证他们基本生活无忧。
三年来,鼓楼区共发放毕业生住房租赁补贴2.43亿元,惠及14.6万人次;发放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宁面试补贴1146万元,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各类奖励1017.27万元。
此外,“英才汇聚 乐业鼓楼”就业现场推介会、“悦创青春、创赢未来”青年大学生双创大赛、“创赢鼓楼”双创大赛……一系列大会大赛落地生根,成为集聚人才的强磁场,特别是今年顶住疫情压力,吸引近7万名大学生在鼓楼参保就业。
近年来南京郊区发展迅猛,但生活配套、人文气息和市井味道,仍是主城的最大优势。每天早上,以万计的“打工人”坐上地铁汽车涌入市中心,说明主城的吸引力还在。对于鼓楼来说最要紧的,是破解空间要素和城市老旧难题,扩大产业承载力,提升环境品质,扩大鼓楼宜居宜业的优势。
去年以来,鼓楼全面推动存量载体更新,建设城市硅巷。目前已在老厂区、园区、校区腾挪出超30万平方米的载体,从“科创+文创”的万谷硅巷到现代服务业聚集的南财硅巷,从保留都市工业味道的红五月硅巷再到智梦硅巷“5G应用场景示范园”等,各具特色,字节跳动、太极信息等龙头企业和研发平台相继落子,三百余家科技企业蜂拥。
用户思维,赋能“创新主体”
10月26日,南京市“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服务第一站走进鼓楼。以“两低一长一高”为特色的金融产品“高企贷”,与企业家们见面,即低门槛(以纯信用为主,支持知识产权质押)、低利率(3.75%)、长期限(一次授信最长使用三年)、高效率(审批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这是针对高企推出的定制化金融产品包,旨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鼓楼区科技局副局长杜敏说。
一家从事音频系统集成的高企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一度接不到订单,连续几个月没有进账。眼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订单在下半年猛增,缺少资金链的支持。鼓楼区科技局随后与银行积极对接,最终为企业拿到了低于市场水平的3.75%利率,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11月5日,为期两天的鼓楼区第三期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营结束,40余名科技中小企业以及高企培育入库企业负责人参加。5G潮流下企业如何制定发展战略?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成长营开展了多轮培训,并穿插头脑风暴、课堂互动、实地参观等。“虽然封闭了两天,但收获巨大!”企业家们表示要认真消化,把学习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高企,是科技型企业的龙头,也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一家企业要成长为高企,须经历多个阶段,发展需求也层层递进,这考验着政府的服务能力,空有一份热情不够,“一视同仁”更等同于南辕北辙。
为此,鼓楼在助企行动中构筑梯次矩阵。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成长营”,提升其抗风险和创新管理能力;高企和高企入库培育企业进入“加速营”,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一对一辅导,助其“临门一脚”;高成长科技企业则进入“跃升营”,为其对接资本、市场等资源,进击瞪羚和独角兽企业。位于苏宁慧谷的南京纽邦生物成立不过5年,已经成长为南京市瞪羚企业,产品膳食补充剂年销售额2亿元。让创始人廖琪林印象深刻的,就是鼓楼区科技局在人才申报、高企申报、入库培育等流程的细致服务。
近两年,鼓楼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平均增长率超60%。截至目前,共14家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5家为培育独角兽企业。今年以来,全区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47.6%,新增省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159家,1-9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4382.4%,排名全市第一。
校地融合,深挖“科教高地”
气管拔管阻隔保护装置、新冠肺炎病程转归病情预测模型、鼓楼区疫情分析及管控平台……疫情期间,来自鼓楼的南京边缘智能研究院拿出多款产品,应用于医疗救治和社区排查一线。研究院院长郭永安,是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硕士生导师和高级工程师。去年,他在鼓楼区政府、鼓楼高新区、南京邮电大学和社会企业的多方支持下成立了研究院,同年入选南京市第四批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机构旗下已孵化20余家企业,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相关成果已经在省内外多地落地应用。
高校资源丰富虽好,但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力和生产力,还需“深挖一锹”。2017年,南京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121”战略,大力推动校地融合发展。鼓楼主动出击,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南京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江苏禹治流域管理技术研究院等依托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的优势学科建立;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将区块链、无人机技术引入到鼓楼落地产业化;围绕奥地利深耕,引进维也纳科技大学、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等高端人才团队,建立中奥智能工业研究院;依托耶鲁大学建立的南京梅纳赫姆智能环保装备研究院自今年8月成立以来,已孵化引进企业6家,实现销售额1168万元。
今年,鼓楼成立了南京第一个主城区5人“科技镇长团”,此外还有5人的“科技专家团”,均来自驻区高校院所。8月初“两团”成员到岗,立刻马不停蹄地参观鼓楼高新区、中科紫台硅巷等科创载体,并在各板块挂职。
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王丽娟挂职鼓楼区政府副区长。上任短短三个月,她就为鼓楼牵线搭桥介绍了多个项目。来自北京的国信会视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行业的数字化平台研发,拥有多项国内领先产品。而企业负责人恰巧是王丽娟学生的客户,两边一碰头,对方随即被动员到鼓楼考察,来了两次后,企业决定落户,总投资约10亿元,已成功签约。
做深校地融合,鼓楼正探索二者间更紧密的融合方式。今年6月,鼓楼发布环南大硅巷建设方案,将以南大鼓楼校区为核心,渐次打造内巷、中巷、环巷,开展环境整治、载体建设、商业导入,从而营造创新生态圈,引导南大资源向鼓楼集聚。
“要进一步做透空间融合、做深主体融合、做好感情融合,突破边界壁垒,提升创新能级。”鼓楼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立足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打破无形的围墙思维、打破有形的围墙限制,重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科教高地”崛起“创新峰峦”。(董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