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扎实开展民生实事 提升百姓幸福感

2020年11月16日15:57  来源:徐州日报
 
原标题: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

  ——这5年,徐州市扎实开展民生实事,提升百姓幸福感

  优化交通环境,市民出行更便捷。

  “菜篮子”更丰富。

  ◎文/徐报融媒记者 甘晓妹 吴云 图/徐报融媒记者 周杰

  老百姓的感受,是衡量民生的重要标尺。回眸“十三五”,徐州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上学、就医、住房、出行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民生建设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群众有了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我市民生改善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徐州这个“大家庭”的全家福里,溢满幸福的笑容。

  ▲施政所向

  构建幸福徐州“大家庭”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连年高于GDP增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自信心、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增强了,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

  《徐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颁布,全面实施基本政策、待遇标准、基金管理、经办管理、定点管理、信息系统“六统一”的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度,实现住院待遇上不封顶;《关于加快推进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6件规范性政策文件,基本构建养老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首批组建徐州一中、徐州三中、矿大附中、三十六中、侯集中学等五大教育集团,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学生……

  “十三五”期间,一揽子利好文件、措施陆续出台。政策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期待的务实作风,是各部门单位改善民生服务的坚定信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务求实效的考核指向,利民为本的统筹安排,是民生改革实践的新气象。

  我市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笔笔真金白银按时拨付,让一项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构筑起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

  近年来,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连年增长。2019年,徐州民生“大礼包”不断,其中,用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卫生健康、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领域的支出分别同比增长5.0%、1.7%、64.0%、4.6%、37.1%和13.1%。

  免除、提高、新建、解决……徐州正不断用一个个动词来注解民生发展的新变化,给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也让党委、政府与百姓的心贴得更紧。

  ▲惠民富民

  共享城市改革发展成果

  就业稳定、养老金提高、医疗保险完善、新居林立、菜篮子丰盛、居民收入增加……让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是市委市政府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一大着力点。

  今年7月,2020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文件出炉,这是我市第16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退休、退职或领取定期生活费人员每人每月增加34元。

  73岁的市民刘洪民从企业退休已经十几年了,养老金从最初的不到2000元涨到了如今的近4000元。上个月老人因脑出血住院,先在徐医附院治疗,后转到中医院康复,医疗费报销了80%,治疗效果也很满意。他笑着说:“真是赶上了好政策、好时候!”

  和刘洪民老人一样,徐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风水电技术员郝大培也很欣慰。今年4月,他领到了“名校优生”各类补贴共4.88万元。“我是沛县人,2018年外地研究生毕业,受政策吸引,选择回到家乡就业。据我所知,这些优惠补贴我可以连续领取3年。”郝大培认为,自己的选择显然是明智的,家乡“求贤若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并给予各种实实在在的惠利,徐州的城市吸引力越来越强。

  就业是民生之本。徐州市将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困难职工家庭成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组织开展月嫂、育婴师、电动车维修等多种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培训近万人次。今年1-9月,全市各部门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5.5万人次。一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找岗位,一边做大创业的“乘法”,我市上半年打造各类创业基地达到414家。

  教育和就业,关乎个人命运,寄托家庭希望。今年我市又有97个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工程,27个项目被列入市城建重点工程,秋季开学全部投入使用。推进“公民同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帮每个孩子谋个前程”,我市正在推动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

  ▲兜住底线

  解决基本迫切民生问题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

  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完善社保安全网的基础上,我市正在全力补足民生“短板”,倾情倾力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62.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

  深秋,铜山区房村镇马家村跃腾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富硒大米又上市了,给村民们带来新的“硒”望。马家村曾是徐州市级经济薄弱村,去年刚刚摘掉了贫穷的帽子,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这一切主要得益于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帮扶单位的支持和“富硒”科技的引进。

  立冬已过,天气越来越冷。家住新沂市瓦窑镇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刘学启不用像往年那样担心如何洗上热水澡、吃上热乎饭了。经过个性化无障碍家庭改造,他家的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无障碍扶手、防滑垫和淋浴椅。厨房则更换了更适合残疾人使用的低灶台。“现在非常方便,以前一边拄着拐杖一边做饭,现在坐着轮椅也能下厨了。”刘学启感激地说。

  据了解,继去年完成4676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后,今年我市将在年底前完成6000户残疾人家庭的改造,实现“改造一户,幸福一家”。

  “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目标。住房是每个家庭最大的牵挂,也牵动着市委、市政府的目光。

  在汉景大道“坝山新苑”公租房小区内,来自安徽的邓佳对现在的“共享”生活非常满意。他们一家四口住进了拎包入住的70平方米独立小公寓,月租金392元,享受民用水电价,闲暇时还能去公共图书馆读书、去健身房锻炼或参加小区社群活动。

  公租房是托底基本民生保障的房屋类型。今年以来我市已保障11批次共计763户,让他们通过公租房实现了住房梦。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从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到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再到补齐收入差距过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短板,徐州正在努力交出更有“温度”、更有“厚度”的民生答卷,让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的梦想之光,照进千万徐州百姓的现实生活。(甘晓妹 吴云 周杰)

(责编:黄竹岩、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