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关键一招” 激活“根本动力”

南京:愈难愈进,“改革之城”起笔时代新卷

2020年11月16日16:51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新华日报

11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要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改革,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招,是落实总书记谆谆嘱托,推动“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南京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体谋划一体部署,新的举措一茬接着一茬,新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改革画卷宏阔铺展。

“南京决心”,数据可鉴:7年来,累计部署实施了224项1624条重点改革任务,承担了数百项各级各类改革试点任务,仅2019年就实施了92项国家级、62项省级试点,形成了一套工作推进机制,突破了一批关键领域改革,打响了多个特色改革品牌,高质量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动能澎湃激昂。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十九届五中全会赋予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使命。南京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方向不动摇,步伐不放缓,力度不降低,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奋力闯出一条符合区域实际、彰显南京特色、解决发展问题的改革之路。

以终为始,顶层设计再优化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也需要优化顶层设计的智慧。以“一盘棋”思维整体谋划改革,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是南京从多年发展实践中悟出的“真经”。

中央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南京市委2014年迅速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翌年市委改革办挂牌。2019年,根据中央机构改革部署和省委改革机构设置,市委深改组改为深改委,并将原有6个改革专项小组调整为9个,构建起“市委深改委—市委改革办—改革专项小组”的工作体系。自2014年起,南京的“改革大脑”已审议出台了111项改革方案,同时出台年度《工作要点》,并细化分解为《季度推进计划》,促进各项改革落地见效。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让南京深刻认识到,只有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创新名城建设,是南京的头等大事。8月10日,南京市委创新委办公新址和南京高新区管委会总部同步揭牌,一个从宏观层面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创新工作,一个整合15个园区、实行1+N架构,肩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重任。这两个具有南京特色的制度安排,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切实解决创新工作“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问题。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指出,两个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机构,要坚持世界眼光和开放态度,坚持务虚和务实结合,紧扣中心任务牵头抓总,切实在“谋”上深入研究,在“调”上全面发力,在“督”上见到成效。

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2017年起,南京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改革任务机制,19名市领导、近200名区领导分别联系一项重点改革任务。“一把手”不仅要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从2019年的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到今年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张敬华联系的任务,都是中央高度关注、事关南京发展的重点要点。近年来,南京以雷霆之势推进长江生态保护,落后产能陆续退出,岸线景观蓝绿交织,入江支流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南京把创新深深镌刻在城市“首页”,激活发展“第一动力”,集聚全球优质资源,产业结构不断“变新变绿”。

南京市市长韩立明具体联系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改革,坚持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特大城市治理全过程,着力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不断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通过推行“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管理模式,南京加快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在疫情阻击战中经受住了考验,并连续九年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联系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体系改革;南京市政协主席刘以安联系政协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改革;市委市政府支持各板块集中力量办好“一件大事”,12位市领导分别挂钩……新机制下,南京领导班子个个都有“作业”,改革的“第一现场”有了越来越多市领导的身影。

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会议要求,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改革成效怎么样?南京连续三年选取一批重要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评估,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稳妥有序推进。

放权赋能,基层创新再突破

9月19日,高淳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体系”正式发布,通过直观的数据反映生态产品的价值,让生态家底有了“价格标签”,让环境资源指数成为政府决策的行为指引和硬约束。这是全国首个县域GEP核算体系,在全省也是首创。高淳的探索,源于“三山两水五分田”的区域实际,也得益于南京“一区一重点”的特色改革推进机制。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改革推进到今天,顶层设计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大盘,问题主要集中在操作层面。“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对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加强鼓励和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对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提出新要求,为促进新生事物健康成长、壮大发展新动能指明了方向。南京市委深改委对标对表,在每年的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支持各板块、各专项小组一项重点任务,通过放权赋能,充分激发基层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被李克强总理点赞的栖霞区“不见面审批”,目前已升级至3.0版本,实现市场主体全业务领域、全生命周期登记一次不跑;秦淮区通过“两赋两强”街道体制改革,推进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资源下沉,今年又以“双做双增”破题社区集成改革;雨花台区首创的“园中园”建设运营模式既为成长期企业节约了运行成本,又缓解了产业高度集聚和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浦口区以拿地为时间节点,通过流程再造和审批制度创新,实现“拿地即开工”常态化,将项目开工时间提前4-6个月…… 一批有力度、有分量、有特色的原创改革品牌应运而生,时刻彰显“改革之城”的勇气担当。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基层的创新需要被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如何把先行先试的“南京经验”,转变为具有复制价值的“南京标准”?南京市委改革办全面梳理创新举措,推动各条线板块把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改革进程,发挥基层探索对改革全局的突破带动作用,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减少其他地区试错成本。

翻开栖霞区尧化街道与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制定的“全科政务标准”,厚厚一叠涉及管理标准、业务标准、服务标准等215条。“标准化”在普惠改革红利,是否会催生亦步亦趋的群体“惰性”?“标准化是一根准绳,让基层探索不会跑偏、不走型,改革有动力、可深化。”尧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蒋苏闽说,既强调统一标准的“必选项”,也鼓励特色创新的“选修题”,激发“吃螃蟹”者干事创业精神,加速改革向纵深推进。

靶向发力,深层矛盾再聚焦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

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

南京坚持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问题导向谋划改革,以目标导向推进改革,以需求导向落实改革,聚焦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勇闯“无人区”的精神,着力解决一批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结构性矛盾。

科教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产业竞争优势,一直困扰着南京。2017年,南京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将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先手棋”,鼓励人才团队持大股,引入职业经理人,明确以孵化产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有效解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难题,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签约新型研发机构已超过400家,孵化引进科技企业6000多家,“老母鸡”作用愈发明显。

国资国企改革,事关国之大计,维系民生根本。南京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城市地方国资法规《南京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制度体系,分解制定了10大类64项具体改革举措,其中完善国资监管体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57项举措已落地见效。作为国家“双百行动”综合改革试点,南京旅游集团2018、2019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平均增长率均超30%,业绩位列全省同类平台第一,跻身全国行业20强。

营商环境愈发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南京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两个100条政策,“招拍挂”首次用地登记一天办、不动产登记业务掌上联办、人才房定向优先供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一站式服务等7项特色举措全国首创。南京发挥江北新区、自贸区南京片区带动效应,推动江北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商事审批“2330”改革目标。

改革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攻坚期,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公平竞争制度等一系列任务,南京将以落实“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任务为牵引,多策划战略战役性改革,以打头阵、抢头功的姿态,依托全面深化改革育新机、开新局。

系统集成,叠层效应再放大

经历前期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的全面推进、积厚成势之后,全面深化改革后期的着力点是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如何使各项改革举措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怎样才能告别零敲碎打,站在改革全局的高度,加强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南京驭时而进,因势而为。

2017年9月,南京市委将全市集成改革试点区建设的重任交给江宁区。围绕8大领域30个方面的126项任务,江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引领撬动科技体制、创新创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改革全面发力,推动改革由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提升,形成1+1>2的叠层效应,涌现了预审代办、延时服务、全要素网格等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品牌。重塑体制机制优势,江宁点燃“高点起跳”“高速领跑”的新引擎,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更劲。

在大江北岸,南京围绕制度创新这一核心,构建起自贸区南京片区高质量发展“1+9”制度体系,141项改革措施已落地实施和初步见效111项。最大限度放大自贸区改革创新的溢出效应,南京还建立自贸区片区与各板块各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联动发展机制体制,让板块的资源项目“进得去”、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成果“出得来”,使改革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得到最大优化。

疫情“大考”,检验了南京的发展韧性,也更凸显出全面深化改革为城市注入的活力。上半年,南京GDP同比增长2.2%,增速居全省第一,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一。凭借这一强劲势头,南京经济总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首次进入全国10强,排名第9。前三季度累计,南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01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全省第二、GDP万亿以上城市第一。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从南京的实践看,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所做的每项工作、取得的每项成绩,无一不是在依靠改革破障清壁、革故鼎新中实现的。着眼“十四五”新征程,南京已经画好未来五年的改革“施工图”: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能级城市、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高效能治理的改革导向,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创新动力、融入两个循环、优化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水平等六个方面重点改革任务,为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当前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十四五”时期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南京,这座不循于俗、不甘于后的创新名城,将在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中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坚持以改革应对风险挑战、铸就新的动力,交出“强富美高”再出发的“南京答卷”。

本报记者 盛文虎

本报通讯员 秦 峰 张 程

(责编:唐璐璐、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