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如何聚焦青少年网络生态治理初探

2020年10月13日11:16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原标题:平台如何聚焦青少年网络生态治理初探

近日,微信申请“微信儿童版”商标、QQ推出“青少年模式”引发关注。在该模式下,聊天显示拼音,QQ看点仅推送学习内容,娱乐功能、使用时长和内容池均受特殊限制。此前,抖音、快手、微博等多家平台也已上线“青少年模式”。随着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青少年陷入网络虚拟世界漩涡的现象也日趋加重。为青少年群体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生态治理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其中平台责任尤为关键。

青少年深陷网络漩涡的风险隐患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第10次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99.2%,“全民上网”已成为未成年人的显著标签。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网络授课的模式更使得手机、电脑成为青少年必备的学习工具。有记者调查发现,在居家学习期间,学生们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5小时之间,甚至有24.19%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网络依赖症。

丰富的网络平台在满足知识获取、兴趣培养、娱乐消遣等多重需求的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本身的产品特性和内容池,也给青少年带来诸多风险隐患,网络沉迷、行为失范、价值扭曲等问题接踵而至,其危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接触不良信息风险。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等特点,内容良莠不齐,很多消费至上内容充斥其间。有些图文和视频为博眼球,采取猎奇的表达方式。此外,网络信息平台还能够实施个性化和精准化推送,青少年群体一旦误触不良信息,后期同质化信息还将被大量推送,其危害不言而喻。

第二,网络犯罪风险。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任何人都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青少年群体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网络言语的失范甚至会将他们送进监狱。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粉丝文化”与青少年网络言论失范问题研究报告》指出,明星名誉案七成被告为青少年,使用饭圈“黑话”“影射”、使用侮辱性语言、捏造事实等均构成侵权。

第三,危害身心健康风险。青少年群体意志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弱,长时间聚焦网络,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种种疾病,对于处在身体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群体尤为不利。由于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还容易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引发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此前,媒体报道的长春一95后青少年连续上网三天猝死网吧、咸阳19岁少女连泡网吧6个月手指变形等,说明这类现象值得警惕。在心理上,青少年群体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莠不齐的网络内容、低俗的网络语言、亚文化交际等乱象也容易导致青少年走上歧途。

第四,个人隐私泄露风险。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应对网络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45%的青少年在注册账号时不太关注用户协议,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太了解。重者甚至被“人肉”,遭受网络暴力,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部分短视频与网络信息聚合平台就曾把青少年怀孕的视频进行上传,不仅侵犯隐私权,而且还违反公序良俗,挑战道德底线。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平台“青少年模式”正当时

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指出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鼓励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开发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模式,提供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

在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下,西瓜视频、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哔哩哔哩、秒拍、波波视频、看了吗、微视、A站、美拍、小影、梨视频、第一视频、微博14家短视频平台,以及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PP视频4家网络视频平台率先试点,统一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各大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更加注重功能限制和专属内容池打造。作为一种外在规约并降低社交风险的网络生态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第一,当好内容“把关人”,助力青少年接触更多健康有益的内容。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室副主任田丰表示:“互联网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未成年人既是互联网原住民,又是网络世界中的脆弱群体,防沉迷系统相当于在视频应用中建立了一个内容库,把符合设定要求、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内容以专属内容库的形式,呈现给青少年观看。”

当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正加紧优化推荐机制,提供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例如,爱奇艺精选了一批教育类、知识类内容放在首页,且无法开启直播功能;好看视频力推教育、体育、社会、文化历史等内容;微视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小课堂,助力青少年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微博也同样精选了教育类、益智类的内容进行推荐,并对不适合青少年的内容进行过滤。

第二,增加时间限制,预防青少年上网过度。在B站、抖音、快手、爱奇艺等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下,每日在该平台使用时长限制在40分钟,且每日22时至次日6时无法浏览。此外,在单日使用时长超过40分钟后输入密码才可继续使用。

第三,优化功能权限,助力提升使用效率。例如,在快手“青少年模式”下,用户无法开启直播和浏览同城页面,也限制了充值、提现、打赏等功能;微博的“青少年模式”也取消了微博热搜榜、超话打榜等功能,并且无法看到他人评论内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评论区乱象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哔哩哔哩首页工具栏仅保留“直播”“推荐”“追番”三大栏目,无法打赏和充值大会员;喜马拉雅平台只能收听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非权限内容无法下载、订阅和购买,也无法阅读小说;QQ还推出“青少年模式”的高级设置和聊天消息显示拼音开关等学习型功能。其次,手机系统本身也针对青少年群体作出努力。以iOS系统为例,家长能够创建并管理儿童账户,使用“购买前询问”功能,限制在iTunes、APP Store等应用商场的购买许可。

第四,便于家长监管,了解青少年用网情况。以腾讯视频为例,监护人能够绑定孩子账号,从而在微信小程序中查看孩子的视频观看时长和游戏列表。此外,快手等APP都设置了弹窗,打开APP的时候,软件将会以弹窗的形式提醒监护人设置“青少年模式”,且在开启或者关闭“青少年模式”的时候都需要输入独立密码。

新模式仍需再升级

目前来看,公众对各大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当前的“青少年模式”类似鸡肋,在一定程度上流于表面。

首先,受技术局限,平台方难以准确甄别用户身份。平台的身份认证一般通过身份认证服务商完成,但目前许多平台方无法分辨手机是否掌握在未成年人还是家长手中。若青少年利用长辈的身份信息注册APP软件,也可以绕过“青少年模式”限制。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表示,从95后开始,新一代青少年就开始成长在互联网环境当中,05后则几近完全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语境下成长,他们都是经典意义的互联网时代“原住民”。“原住民”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往往超出家长的想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介文化经验,绕过“青少年模式”的限制。

其次,平台还存在一定漏洞,特殊模式易于破解。平台积极开发“青少年模式”的同时,也有人设法破解,只要在浏览器进行关键词搜索,就能找到大量破解教程。也有网民发现,在“青少年模式”下,依然可以使用QQ上的小程序玩游戏。在这种情况下,特殊模式的设置便流于表面,网络行为还需依靠个体自律。

再者,使用时长“一刀切”的方式并不合理。“青少年模式”注重青少年时间管理,但不同年龄阶段所需的使用时长并不完全等同。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群体,设置不同的使用时长量化标准。

此外,青少年隐私保护仍需加强。目前,绝大多数平台在其制定的“青少年模式”中都没有关于青少年隐私保护的特别声明,也未对潜在的隐私泄露风险进行提醒,隐私安全问题还有待观察。

“青少年模式”是智媒平台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的一次积极尝试。当然,各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还有大量技术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优化。希望平台能够持续在身份确证、内容把关、场景优化、时间限制、信息推送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上下功夫,勇担平台责任,聚焦青少年网络生态治理,积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助力青少年群体“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 张力、见习助理研究员 谢怡敏)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