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华:奋力走在生态文明建设最前列

2020年09月14日07:28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奋力走在生态文明建设最前列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近年来,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今年上半年,全市PM2.5均值34.1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9%,达到“十三五”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国省考断面和省控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一、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政治任务,南京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以天蓝地绿水清的过硬成果,展现省会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时刻对标对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对待生态环保工作,确保令行禁止、落到实处。二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坚决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生态环保工作实践中,大力治理“群众身边的污染”,注重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二、坚持把长江大保护工作放在压倒性位置。南京是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我们始终以强烈的答卷意识扎实抓好长江大保护,为“一江碧水向东流”持续作出南京贡献。一是抓整改“止血”。以沿江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为先手棋,深入实施污染治理“4+1”工程,关闭化工企业115家,拆除码头37个,整治“散乱污”企业1811家,治理黑臭河道150条、今年底将基本消除市域劣V水体。二是抓生态修复。实施沿江绿化造林1.3万亩,完成湿地修复1.7万亩,严格落实长江禁捕退捕要求“应禁全禁、应退全退”,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长江流域只有南京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稳定栖息。三是抓岸线调整。拆除干流岸线项目160个、退出生产岸线超30公里,生态岸线占比由51%提高到77.9%。二桥至三桥35公里“一江两岸”地区,生产岸线基本退出,正在规划建设九大城市客厅,打造还江于民的城市滨水新空间,展现“南京外滩”的独特魅力。四是抓产业转型。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大力推进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绿色循环化改造,“一企一策”推动重点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沿江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绿量。五是抓红线管控。在全国率先出台《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配套制定《排水条例》《蓝线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文件,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编制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详细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刚性约束作用。

三、大力提升美丽古都生态宜居品质。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我们深入贯彻美丽中国和美丽江苏部署要求,统筹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努力让绿色成为美丽古都的鲜明底色。一是增绿量。坚持“见缝插绿、留白增绿”,持续增加城市绿色资源总量,借鉴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经验,在全市涉农板块推广建设“绿色银行”、创造绿色财富,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79%、绿化覆盖率达45.16%,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二是补短板。聚焦污水收集处置、废物处置利用等重点,持续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建成3200公里市政污水管网、130多个分散式净水站,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90万吨、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1087吨。三是破难题。以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留改拆”并举,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下大力气治理餐饮油烟污染、噪声扰民、交通拥堵、停车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居住问题。位于老城南的小西湖历史风貌区,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全面改善了人居环境,并通过新植入业态留住部分原居民,激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四是优环境。着眼于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整体提升紫金山、玄武湖功能品质,打造更多的游园绿地、城市绿道、滨水空间,加快建设开门见绿的公园城市、绿道环绕的慢行城市。

四、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环境治理现代化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立足于特大城市特点,加大改革探索、创新突破,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一是构建责任落实体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书记带头抓生态环保的“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断面长制、点位长制以及领导挂钩负责制,坚持定期调度、专班推进、解决问题。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刚性约束和正向激励相结合,严格督促企业减少污染排放、落实治污措施。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市民群众自觉履行环保责任。二是构建政策制度体系。持续加大生态环境补偿力度,动态实施资源产品差别化定价,推动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建设“环评—许可—执法”全过程规范体系。注重运用市场来配置环境资源、提升治理能力,加强与三峡集团等重点企业合作,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三是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坚持用科技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集聚生态环保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围绕破解重化围江难题、企业绿色发展需求,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低碳循环等方面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为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建设长江南京段“生态眼”多源感知系统,对“水、岸、气、船、园”五个方面进行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预报预警。

(责编:萧潇、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