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影像第一股”,落子南京背后
从南京大学的学生宿舍起步创业,我国“智能影像第一股”影石创新董事长刘靖康在深圳创业十年后,“回”南京布局。
11月4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影石智能影像算法创新中心与人才培育基地签约落地,协议在南京大学、影石创新、栖霞区之间达成。刘靖康此举既有母校渊源的连接,更有科创生态的磁吸。
辖区内既有南京经开区,又有仙林大学城,栖霞区在推动产创融合上得天独厚。眼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由此前协同发展迈向一体发展。影石项目的落地,正与这一背景同频共振。

南京大学、影石创新、栖霞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崔晓摄
“梦开始的地方”
“我们在南大生根,在栖霞发芽。”刘靖康说,这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2013年,还在南京大学软件学院读大三的刘靖康尝试过多个创业项目,从校园二手交易APP到咖啡店点餐系统,真正让创业团队找到方向的是一个叫做“名校直播”的项目。
“在直播南大十佳歌手大赛时,我们发现传统单镜头无法同时捕捉台上台下的精彩瞬间。”刘靖康记得,团队偶然接触到了国外360度全景视频技术,影石360全景相机的构想就在那时萌芽。
从做软件转向做硬件,挑战接踵而至。“当初连研发零件都要在淘宝上逐家比价。”刘靖康说,关键时刻,校地援手帮了大忙。
在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支持下,刘靖康团队2013年赴香港路演,获得早期融资;紧接着,校友投资跟进,栖霞区紫东创意园为团队提供办公空间,IDG资本注资数百万元,栖霞区还为他们发过“创业之星”红包……
2015年,刘靖康创业团队南下深圳创立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年打拼,这家创业公司业已成长为全球全景相机市场的头部企业。今年6月,影石创新在科创板上市,刘靖康在致辞中还提及“从南大学生宿舍走出来”的初心。
项目丝滑落地
随着行业竞争从“像素竞赛”转向“算法博弈”,企业研发以及与高校科研的的联动变得愈发关键。
“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的研发投入已超过10亿元。”影石创新联合创始人陈金尧说,动态抓取、AI构图等算法已成为企业核心优势,这些领域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与高校实验室的互动。“环南大区域汇聚的光学、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专家,正是我们需要的源头活水。”
此次影石项目进驻南大科学园,从对接到落地仅用了4个月,500平方米的空间从洽谈到装修完成则只花了20天。这样的效率,得益于校地之间日益成熟的融合发展机制,栖霞区还为此启动了“3+3”计划——年轻干部“3天在校园、3天在产业园”,担任联络员和服务管家,确保企业需求能第一时间得到响应。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物理围墙的打破。当地在园区与南大之间开辟专属通道,学生刷卡即可从校园直达园区。“这道物理界限的消失,意味着创新要素流动障碍的减少。”栖霞高新产业集团董事长王永鎏说。
据了解,此次合作覆盖从技术攻关、人才共育到场景验证全链条。在研发端,校企共建实验室,聚焦AI影像等核心技术研发;在人才端,南大学生可在真实项目中由企业导师带教,未来校企将共建课程,定制培养懂产品、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在应用端,栖霞区将开放多元场景,为技术转化提供“试炼场”。

南京邮电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进驻到产业园区。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科创森林在拔节
校地融合叠加产创融合,一个科创森林体系在栖霞呼之欲出。
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室主任、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周剑峰介绍,南大已与栖霞共建各类研发机构11家,其中6家获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孵化引进企业101家,研发总投入超亿元。
仙林大学城还成立了实验室开放创新联盟,统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约20家单位的创新资源,提供仪器共享、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等服务。“我们实验室里穿白大褂的,很多来自周边企业。”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处长沈清明说,“学校大型科研仪器对企业开放,预约基本都是满的。”
为探索校地企协同育人,今年秋季,南京邮电大学把卓越工程师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搬进南京经开区红枫科技园,产业楼宇成为高校课堂。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志刚则对技术成果便利转化感受明显。他参与创办的南京康和细胞基因工程研究院位于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与校园一街之隔,“上午在实验室攻关,下午到生产线转化”成为常态。
在栖霞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先用后转”模式的支持下,该研究院与南京师范大学达成了320万元的技术转让合作。“过去高校专利常因转化链条长而难以落地,如今在栖霞,科研成果可以快速走向产业一线。”郭志刚说,这对于细胞治疗等时效性要求高的领域至关重要。
当影石的算法实验室灯火辉煌,当南大学子穿梭于校园与园区之间,当高校实验室面向企业开放共享,科创森林在这片土地上加速生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