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民生

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市长点赞南京滨水城市治理经验

2025年11月26日06: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世界市长点赞南京滨水城市治理经验

本报记者 尹晓宇 王伟健 白光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26日第5版)

11月19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江苏南京开幕。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分享各国城市治理经验,共同探讨城市发展未来趋势,为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开拓思路、贡献智慧。

“世界市长对话”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是全球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自2024年9月以来,“世界市长对话”活动先后在杭州、南宁、上海、天津、青岛等城市成功举办,旨在增进国际互信友谊、深化互学互鉴、加强全球合作。

11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5版版面

11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5版版面

此次活动以世界滨水城市市长为主体,结合多元参与,共同探讨大河流域城市在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文脉赓续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路径。活动设计了“滨水城市的活力”“滨水文化遗产保护”“滨水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滨水城市与文学”四大主题活动。

在启幕环节“长江之夜”活动中,南京市代市长李忠军以大报恩塔为媒介,介绍了南京独特的城市魅力。他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城市间友好往来,在互学互鉴中启迪智慧,在交流交往中深化友谊,在共赢共荣中创造未来。

在3天的参访考察中,与会嘉宾纷纷点赞南京作为滨水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绿色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并结合本区域发展中的实践进行了交流。

文化遗产保护激活城市活力

南京,拥有3100年建城史。始建于1366年的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现完整保存25.1公里。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城墙每年保养、修缮用的城砖来自“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项目活动征集。自2016年活动发起以来,回收城砖近60万块。这一做法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评为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探索之星奖”。

嘉宾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嘉宾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在南京,诸如明城墙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标本,更是激活城市活力、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密码之一。小西湖片区和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京文化历史悠久的老城南,以青砖黛瓦的传统建筑群为特色,更新前面临着大拆大建的风险。通过“微更新”不仅保留了街区特色,留住了烟火气,还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新业态的引入激发了片区活力,该项目还获得了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创新设计奖。

“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期间,秦淮灯彩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右三)向嘉宾介绍秦淮灯彩。

“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期间,秦淮灯彩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右三)向嘉宾介绍秦淮灯彩。

国家级非遗“秦淮灯彩”的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的工作室开在了小西湖,让游客在平日里也能欣赏、体验这项技艺。基于中国动画鼻祖万氏兄弟的故居,片区引入了“大闹天宫艺术馆”让动画文脉延续。位于老门东的越剧博物馆,通过文化焕新成为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汪艳介绍,小西湖片区是规划师与居民共同探索出“小尺度、渐进式”的保护与再生路径,使老街坊愿意回迁居住,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与会嘉宾在南京小西湖街区参观。

“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与会嘉宾在南京小西湖街区参观。

今年适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到访南京让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工作委员会主席颜天禄觉得特别有意义。郑和下西洋时,曾在马六甲的鸡场街一带设立官厂作为补给中转站,这里曾一度繁荣。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鸡场街走向了没落,将近70%的房子都荒废了,此后成立了鸡场街工作委员会来保护和振兴整个片区。为此,颜天禄曾到中国考察,借鉴步行街的建设经验。如今,整个片区2000多栋骑楼风格的建筑都恢复了,鸡场街片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一道窗口。

埃及吉萨省副省长亨德·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阿卜杜勒哈利姆介绍,吉萨作为埃及最为古老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拥有金字塔、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大埃及博物馆等重要文化地标。在金字塔周边也有一个类似老门东的历史街区。2021年,政府和当地居民合作推动这一片区的开发,目前正通过优化游客体验、吸纳社区居民参与来实现平衡。此外,政府还在推动改善基础设施,比如在实施之前就会把开发的方案呈现给居民来建立信任。

德国迪特福特市有“巴伐利亚中国小镇”之称。年近60岁的迪特福特市市长贝恩德·麦尔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在学习中国文化了。这个德国小城充满浓郁的中国气息,他介绍,迪特福特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狂欢节”,狂欢节现场也会有花灯装饰。他表示,今后可以引进“金陵灯彩”让狂欢节的元素更加中国化。

绿色发展筑牢城市未来根基

江水汤汤,嘉宾们乘坐海巡船来到长江上。南京是长江流域唯一在城区中心江段能够近距离观测野生江豚的城市。作为长江流域现存唯一的鲸豚类动物,长江江豚于2013年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盟向嘉宾们介绍,在长江大保护的要求下,南京通过岸线修复、污染治理、十年禁渔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推动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以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多样性目前已呈现恢复向好趋势,10年间南京江豚数量已增至约65头,较此前几乎翻倍。

江苏南京外秦淮河七桥瓮湿地公园风光。杨素平摄(人民图片)

江苏南京外秦淮河七桥瓮湿地公园风光。杨素平摄(人民图片)

“看,江豚!”船行中,有人发现了江豚出没,嘉宾们顺着姜盟指向的方向远望,一个灰黑色的脊背在江中跃起又落下。

墨西哥墨西卡利市旅游和会展局局长玛利亚·穆里略说,墨西哥濒临太平洋,有海豚没有江豚,但从江豚保护中看到了南京市政府和人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努力。和南京一样,墨西卡利也有一条母亲河——科罗拉多河,支撑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目前也在重建修复科罗拉多河三角洲,重新活化湿地,并重建绿色走廊,从而改善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还向嘉宾们颁发了“长江江豚保护国际微笑大使”公益聘书,邀请他们共同参与江豚保护的宣传。

南京市副市长孙百军表示,滨水城市的未来,从来都与江河生态的脉搏同频共振,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生态系统,才能让城市发展的根基扎得更深。他还介绍,通过推进长江岸线专项整治行动,南京复绿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恢复生态岸线约11公里,70公里的滨江风光带基本贯通,绿色廊道如翡翠项链般串联起沿江各地。

美丽的长江让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市长扎尔科·米钦想起了故乡的多瑙河。他说,江豚与人类生活空间相邻共存正是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和谐共生的生动案例,诺维萨德也有一些靠近城市的自然保护区,将借鉴南京的宝贵经验。

意大利罗马二区区长弗朗西斯卡·德尔·贝洛介绍,罗马正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而台伯河则是这些挑战的核心。它不仅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与历史景观,更被视为绿色与蓝色基础设施,即融合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的复合型基础设施。所以首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兼具景观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生态转型。过去的一年,台伯河已经建成5座临河公园,旨在让市民重新亲近台伯河,通过可持续发展项目对河岸进行治理与改造,使其成为可进入、可使用的空间,同时融合体育、生态与社交功能。目前,台伯河沿岸已定期举办各类活动。两个城市的河流沿岸情况是非常类似的,她希望能够把南京的实践经验带到罗马去。

南钢集团,昔日高炉林立、铁水奔流的钢铁厂区,如今蜕变成集生态涵养、科普教育、工业旅游于一体的滨江生态湿地园。厂区内的滨江湿地可净化工业废水,高炉余热回收系统能为周边社区供暖,超高清管控屏显示26条生产线实时的生产动态……

意大利的科莫市盛产丝绸,产量占据欧洲丝绸产量的80%。意大利科莫市市长亚历山德罗·拉皮内塞介绍,科莫湖的工业引水工程始建于1972年,可以为纺织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大量用水。2021年起,科莫市推出了一项专项战略计划——“科莫绿水与纺织景观”,如今科莫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丝绸产业工业废水的可循环利用,这种传统产业转型的绿色实践与南钢有许多相似。

科技赋能智慧城市治理

当数字化、智能化呼啸而来,滨水城市的智慧化治理必然离不开科技赋能。南京“一网统管”综合平台实现城市运行态势“一屏感知”,“城市之眼”感知系统融合平台建设项目以“数字基座+要素引擎”双轮驱动为核心,全面赋能文明城市治理、城市生命线安全等核心领域,打造21个城市治理场景的算法模型集群,形成28个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助力南京在数字政府建设和智慧城市演进中迈入“全域感知、实时研判、精准施策”的数字化治理新阶段。

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嘉宾与球员互动。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嘉宾与球员互动。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尼泊尔加德满都市国际关系办公室对外交往联络官沙利克·拉姆·奥利介绍,加德满都探索了“数字技术+遗产保护+生态治理”的融合路径,作为拥有4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城市,为避免大规模基建对遗产的破坏,当地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治理效率,修缮了48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科技和创新去建设更加宜居、高效、可持续的城市。在水环境治理上,加德满都通过数字化河道监测系统,结合民间社会的河流与池塘清理运动,清理42公里河岸并清运大量固体废物,同时建设人工水坝保障旱季水源,推动巴格马蒂河生态修复。

纳米比亚温得和克市则探索了针对极端气候的创新路径。温得和克市市长恩德西哈费拉·拉兰贾介绍,温得和克是撒哈拉与南非洲最为干燥的地区之一,年降雨量只有360毫米,没有地表水,也没有河流,最近的河流距离当地700公里。当地通过创新理念有效管理含水层的补充,每年温得和克都在努力确保把水存到含水层中,来节省水资源以及为未来缺水的干旱情况存储水源。同时,建立废水处理厂依托科技处理城市废水,实现循环利用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困扰。

凝聚共识共筑大河城市发展共同体

大河大江奔涌向前。拥有不同文明的国家齐聚南京,发出凝聚共识的倡议《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标志着全球滨水城市合作迈入新阶段。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滨水城市空间侵蚀、文化遗产的破坏等共同挑战,《共识》提出四大倡议。

秉承开放和包容的理念,迅速采取行动,积极推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本地化实践,保护大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各大河流域的文明特性,保护、传承发展文化多样性,活态传承河流文化遗产,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价值,促进大河流域间文化认同与城市特色营造。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交通便捷、服务公平、环境友好、韧性安全的宜居型滨水城市,营造美丽、开放、包容性滨水空间,促进公共服务平等、开放、共享,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居民。

加强跨河联系、流域上下游联系,促进国际合作,构建世界大河城市对话合作网络,建设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交流合作平台,共享优秀经验与发展策略,共创更加美好的大河城市未来。

正如《共识》所言:“大河城市的未来,是一场关于共生、共享与共荣的深刻变革。”

大河奔流,不舍昼夜,从南京出发,让滨水治理的智慧润泽全球。

(责编:张鑫、耿志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