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之渴
人民荟客厅|“成长的烦恼”,何解?
科技型中小企业越过早期融资难的困境后,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成长的烦恼”依然存在。
11月13日,人民网江苏频道打造的“人民荟客厅”圆桌会在南京举办,本期主题为“谁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之渴”,在“聚焦成长期企业,提供立体化服务”分主题讨论中,来自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科技企业的代表进行了对话交流。
驯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王淑丽发言。人民网 李昱辰摄
“像我们这类处于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在融资上的劣势通常在于‘三高两无’,即高资金投入、高研发风险、高技术壁垒,加上无足额抵押物、无产品稳定现金流。”驯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王淑丽在发言中说,融资难曾经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制约着企业发展。
专注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驯鹿生物创立8年来已自主研发并实现全流程生产出全球首款全人源CAR-T药物,目前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银行提供的全周期服务模式,破解了企业的资金瓶颈。”王淑丽介绍,在企业研发攻坚阶段,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创新推出了“生物医药信用贷”,以“产品研发里程碑”替代“财务流水”,为企业核定了3.8亿元综合授信;在企业架构重组等关键阶段,也得益于银行的专业服务和贷款支持,有效化解了融资难题。
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科技金融中心负责人李健峰发言。人民网 李昱辰摄
这样的精准滴灌并非个例。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科技金融中心负责人李健峰介绍,自2020年在全省成立首家科技金融中心以来,工商银行积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以“资金链+服务链+生态链”模式支持成长期企业发展。此外,该行持续推进评审模型创新,提供专项优惠利率与3%的风险容忍度,并联合政府、投资机构共建“政府搭台、企业主角、银行服务”的协同生态。
公开信息显示,去年3月,江苏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实施科技创新企业首贷贴息政策的通知》,到今年3月,江苏省财政一年间拨付贴息资金3198万元,引导银行向525家科技创新企业发放了21.52亿元首贷,对鼓励金融机构向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作用明显。
江苏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施骋发言。人民网 李昱辰摄
“成长期科技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需要从‘融资’延伸至‘融通’与‘融智’的综合服务。”江苏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施骋介绍,该行根据成长期科技企业特质,聚焦“融资”,坚持直接与间接融资相结合,打造“认股权贷款”“融合贷”产品;把握“融通”,帮助企业高效撮合资金、精准对接技术、智慧匹配政策;落脚“融智”,积极做好“智慧顾问”,帮助企业智能决策、引才育才。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总经理万舜发言。人民网 李昱辰摄
南京自2022年获批成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后,投贷联动模式成为该市发力科技金融的重点举措之一。作为南京市本级的创投平台,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通过打造南京市“4+N”产业基金集群,引进培育了一批科创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我们坚持为企业提供涵盖市场分析、战略治理、人才匹配、资源对接、企业家培育五大维度的服务。”该集团总经理万舜表示,他们通过为企业全周期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解决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问题、赋能创新创业。“同时,我们也呼吁众人拾柴,激发社会投资人等各方积极性,充分挖掘潜能,与国有资本相向而行协同发力,共同推动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
随着融资便利化不断提升,江苏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效率和成功率正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前不久,工信部公布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江苏共808家企业入围,入围总数约占全国总数的23%,新增入围企业数量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政策协同与机制创新,推动科技金融从个案突破走向系统构建。”王淑丽建议,建立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体系,推动“技术资产”成为标准化的“可融资资产”;设立生物医药专项产业基金,支持企业从研发、临床到国际化的全链条发展;此外,推动数据资产化试点,探索将高质量的临床研发数据、真实世界数据等纳入金融信用评估体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