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18个高新区与37所高校结对协同发展
原题:我省18个高新区与37所高校结对协同发展
做实“关键一招”,推动“科产深融”
无锡高新区与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共同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实体化运行的“双高协同”创新发展中心;苏州高新区与3所结对高校组建36个创新联合体,配备1亿元成果转化基金;盐城环保高新区联合4所结对高校,建设约1万平方米的“双高协同”工作基地……11月13日召开的全省“双高协同”工作现场调度会,交流“双高协同”试点工作阶段性成效,凝聚以硬招实招求实效的共识,谋划下一步重点任务。
“双高协同”指高新区与高校协同发展,是我省首创、旨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全新发展模式。7月启动试点,4个月后召开调度会,传递出什么信息?
进入实质落地阶段
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当月,试点单位确定,18个高新区与37所高校结成51个对子,开始探索“双高协同”模式。
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介绍,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无锡高新区组建“双高协同”促进中心,打造成果中心、需求中心、能力中心“三大平台”,编制企业技术需求清单、高校成果转化清单、校企设备平台共享清单“三张清单”。目前,清单内已纳入企业技术需求100项、高校可供转化专利成果5151项、可共享大型科研设备500台(套)。
无锡高新区的结对伙伴之一——江南大学,出台“双高协同”政策指南清单,形成“考核、经费、职称、人才、培养、开放”6类政策包。学校将“双高协同”试点成效与评先评优、资源配置等联动,也支持教师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促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
南京鼓楼高新区与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结对后,聚焦高校优势学科资源,在高新区内企业“扫楼问需”,促进企业与高校对接。高新区产业专班走访重点人工智能企业后,形成31项校企合作清单,合作金额近1亿元。
“双高协同”将以往科研团队与企业之间“点上”的自发合作,升级为有组织、面上的合作。东南大学副校长钟文琪介绍,学校与江阴高新区的合作迈入“实质落地”阶段。双方聚焦集成电路领域构建全方位合作体系,包括建立“高位推动+精准对接”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联合成立概念验证江阴分中心等机构,强化政策与资源保障、双向人才交流机制等。双方约定:江阴高新区设立1亿元“双高协同”专项资金及专项政策,每年提供不低于500万元合作经费、免租场地及配套人才公寓;学校派驻不少于4名专职人员,每年开展不少于20项企业需求对接、50项成果发布。
从调度会交流情况看,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部分高新区和高校已在平台共建、机制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有参考价值、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提供强力政策支持
我省有6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高校多达175所。丰沃的产业土壤与顶尖的科研智慧,如何系统化地相遇对接叠加,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双高协同”模式有这样的内核要求:高新区摒弃传统产学研合作的路径依赖,主动顺应产业需求搭建应用场景、投入科创基金、优化生态服务,以市场逻辑吸引高校创新资源,而高校要将学科建设紧贴产业链、实验室布局深入企业端,在协同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攻关能力。
“双高协同”模式是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综合考虑我省优势弱项,确定的一条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是我省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招”。
做实“关键一招”,绝不仅仅靠高校和高新区两大主角发力。9月,省科技厅、省委人才办、省教育厅出台“双高协同”的“政策指南清单”“改革指引清单”,推进实施24条支持政策和15条改革事项。
省科技厅发挥省科技重大专项、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牵引作用,支持试点高新区企业联合高校实施肿瘤智能诊断基础大模型、车规级芯片等13个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试点高新区和结对高校共建脑机接口研究院等7个重大新型研发机构、13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在省级2025年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新增“双高协同”合作支持类别。
省教育厅公开发布考核激励、学科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和平台建设方面的10项支持“双高协同”试点高校的举措,还开展“沉浸式”蹲点调研,深入一线、听取意见建议,推动高校间互学互鉴。
试点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各市普遍重视“双高协同”。苏州出台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将推进“双高协同”列为重要内容。镇江研究制定“双高协同”试点配套政策,在市级科技计划中增设“双高协同”专项。
目标是“全域协同”
“双高协同”需要各方锚定协同目标,着力破解衔接机制不畅等制约,持续推动、久久为功。
接下来,省科技厅与省教育厅共同成立“双高协同”联合工作组,在试点高新区和结对高校专门配备联络员,加强“部门—高新区—高校”三方联动。双方还将适时开展“双高协同”成效评估,从组织机制、合作项目、科创平台、要素保障、协同成效等维度,评估试点成效。省教育厅正联合发展改革、公安、科技、工信、交通运输等省级部门,启动建设低空经济、能源科技、网络安全领域的省级专业特色学院,明确支持试点高校联合高新区企业申报。
南京鼓楼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媛说,现有政策多在项目落地后予以扶持,对科研成果概念验证、中试阶段的支持力度薄弱。校企合作仍存在“校热企冷”现象,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为解决这些问题,鼓楼高新区计划在省市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再设立专项资金池,并且面向区内高校、企业宣传省市区支持政策,发布重大合作项目、可转化成果,征集企业技术攻关、人才联合培养需求,优化协同生态。
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叶霞介绍,下一步学校将与镇江高新区共建江苏理工学院镇江微校区和江苏理工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镇江分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在船舶海工及其配套智能装备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动优质成果项目落地转化。
钟文琪表示,学校将通过“一学院一高新区”的精准绑定机制,把校地合作纳入学院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体系,由牵头学院统筹学科资源、组建专项团队,把分散的合作项目整合为聚焦产业赛道的协同链条,实现从“单点突破”到“整体跃升”的转变。学校还计划将协同合作逐步拓展至全省高新区,构建一个全域协同网络。
全域协同,正是“双高协同”模式希望“撬动”的未来。(徐冠英)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