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之都”,为何“花”落无锡?
以制造业立身的“万亿之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音乐之都”,这两个看似迥异的身份符号,如今在无锡合为一体。
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无锡成功加入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世界音乐之都”,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全球文化领域上的空白。
获得如此殊荣,人们不禁会问:为何是无锡?它又将给这座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何为“世界音乐之都”?
“世界音乐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自2004年发起,与“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并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旗舰文化项目。它涵盖设计、文学、音乐等八大领域,是全球城市交流经验、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
该项目每两年评选一次,各国每次只能推荐两座城市参评。此次,无锡、泉州分别获评“世界音乐之都”和“世界美食之都”。“评选标准涵盖音乐传统、音乐生态、教育体系、产业基础、国际交流能力等多个维度,获评难度很大。”无锡音乐之都促进中心主任华颖说。
截至2024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在内,中国已有18座城市入选创意城市网络,但“世界音乐之都”一直空缺。
2023年底,无锡正式启动了申报工作,并对本地音乐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起初我们感到压力不小,似乎除了《二泉映月》,其他音乐特色不够突出。”参与申报工作的无锡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经过进一步梳理,才发现无锡拥有丰富的音乐资源,“申报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
对无锡而言,申报“世界音乐之都”既是为了填补国内空白,也是出于对城市发展的深层次考量。作为江苏制造业强市,无锡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1.63万亿元,人均GDP达21.7万元,处于全国前列。然而,其文化软实力的国际认知度还需进一步提升。
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台,有望推动无锡在产业升级、文化惠民、教育普及和城市形象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实现“工业名片”与“文化名片”的双向塑造。
为何是无锡?
无锡获此称号,背后离不开深厚的城市音乐底蕴、完善的产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参与。
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无锡的音乐基因可追溯至周代“南音”,历经魏晋“吴声歌曲”、唐宋元词牌曲牌、明清昆曲与二胡等发展阶段,形成了“一声丝竹起,何处不江南”的艺术盛景。这里走出了阿炳、华秋苹、杨荫浏、刘天华等音乐家,从《二泉映月》到首部琵琶曲集,从二胡定音的规范到音乐史稿的撰写,每一位都为我国民乐发展留下了深刻印记。
千年文脉在当代持续生长,转化为坚实的软硬件实力。目前,无锡拥有8座大剧院、音乐厅,18家音乐主题博物馆、纪念馆,各类演出中心、小剧场及街头音乐空间超过千个。作为城市地标的无锡大剧院,2024年上演精品演出200余场。
传统音乐曲目如何让年轻人欣然接受,一直是许多剧团面临的难题。“我们坚持传统民乐的创新性表达,推出的《光明行》《梦华江南》等原创作品受到年轻受众的关注。”无锡市民乐团团长杨艳称,由青年演奏家打造的运河时光音乐会,单个平台上的浏览量就超过十万人次。

园林音乐会现场。无锡市委宣传部供图
与音乐有关的强大产业链,是这座城市能够申报成功的关键。无锡现有370家音乐相关企业、2079家培训机构,音乐创意产业年增加值约10亿美元,5万家文化单位共同构建起八大产业集群,其中多家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在新吴区梅村街道,十余家二胡制作工坊年产近5万把二胡,占全国中高端市场的四分之一;全球18家拥有自主品牌和完整生产能力的口琴制造企业中,无锡独占6家,是世界最大口琴生产基地;手风琴制造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43%,形成了“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的产业集群。
无锡实力的强大,还体现在音乐人才的培养和大众普及上。无锡拥有500多支民间音乐队伍、80多个学校音乐社团。持续44年的中小学生“百灵鸟”艺术展演,每年吸引了480多所学校、近3万名学生参加,形成了“校校百灵鸟、班班有歌声”的生动景象。
“无锡青少年的音乐基础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这也是城市音乐素养持续提升的底气。”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沈雷强说。

梅村实验小学“太湖情韵”二胡社团的同学正在演奏。人民网 刘益佳摄
无锡的底气还来自大多数市民对音乐的热爱。漫步无锡“映月里”音乐主题街区,声堂音乐空间打造的“白噪音计划”特展引人入胜。溶洞的滴答水声与暗河流动之音交织成自然乐章,游客可在回声亭欣赏表演,在文创区选购产品,在咖啡区放松休憩,沉浸式体验音乐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声堂运营负责人唐仁认为,城市音乐生态的日益完善,将给他们带来更多发展机会。“这类音乐空间正成为城市音乐生态的‘毛细血管’,将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随着音乐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到无锡听音乐”将成为不少外地游客的首选。
在荡口古镇“人民音乐家”王莘的雕像前,民族音乐团的演出经常吸引游客驻足拍照。团长徐达荣称,他们每年为游客免费演出30余场。
作为江南人文重镇,无锡每年都会举办各类音乐节,不仅聚集了人气,也活跃了音乐氛围。据无锡市文旅部门统计,第二届太湖啤酒音乐节17天吸引客流近51万人次,带动消费3000多万元;汇集多元音乐元素的太湖音乐节,吸引了3万乐迷慕名而来。

荡口古镇民族音乐团在王莘雕像前演出。人民网 刘益佳摄
将给无锡带来什么?
11月1日,《无锡日报》头版刊文称,成为“世界音乐之都”对无锡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方面,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为无锡搭建起全球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将推动音乐与文旅、产业、民生深度融合,带动乐器制造、数字音乐、文旅消费等相关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认为:“获评‘世界音乐之都’,将为无锡音乐产业爆发带来直接推动力,对文化旅游、艺术交流、城市形象和经贸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对无锡而言,“世界音乐之都”称号不仅是一项荣誉,更关联着从文旅消费、产业升级到人才集聚、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城市发展议题。
音乐与文旅结合,将使“世界音乐之都”成为无锡吸引人才和外来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托“太湖人才计划”,无锡已引进邓建栋、孙鹏、林大叶等40多位演奏家、指挥家和文化企业家。
音乐还将成为无锡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近年来,无锡交响乐团先后赴法国、日本、比利时、克罗地亚等国演出,将江南丝竹与城市故事传向全球;“二泉映月民族音乐汇”吸引了加拿大、意大利等10国音乐团队来无锡交流。随着国际音乐家驻地计划、音乐汇等项目的推进,无锡正成为民族音乐国际交流的节点城市,以音乐为媒,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费城交响乐团受邀来无锡交流。无锡市委宣传部供图
音乐爱好者王蒙娜谈起年少学琴的经历时说,无锡打造“世界音乐之都”的过程,也是地方音乐得到弘扬的过程。“像周少梅这样的演奏家,我们过去了解得很少。现在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他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无锡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11月中旬,该市将出台专项政策,涉及音乐人才签约、商业演出支持、公共音乐场景打造等内容,以进一步完善音乐生态。无锡还计划推出“爱乐嘉年华”系列庆祝活动,邀请市民、游客共赴一场音乐与城市的对话。
从千年运河的桨声灯影,到国际舞台的恢弘交响;从梅村工坊的精工细作,到校园课堂的稚嫩琴音,无锡这座以工业闻名的城市,正通过音乐对外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