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启示录

62329人在南京奥体中心现场观看“苏超”决赛,创下我国业余足球赛事观赛人数新纪录。万程鹏摄
11月1日晚,南京奥体中心华灯璀璨,声浪震天,本赛季“苏超”迎来终局之战。
在62329名球迷的现场见证下,泰州队在点球大战中以4∶3战胜南通队。赛后,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为泰州队颁发冠军奖牌、奖杯,江苏省省长刘小涛为南通队颁发亚军奖牌、荣誉奖匾,这是属于“苏超”的荣耀时刻。
这场群众性的狂欢盛宴为何而来,又因何闪耀?我们在体育、人文、经济的交织共鸣中,寻得三个启示。
“苏大强”的硬身板
“开展全省城市足球联赛”。
时间拨回年初,谁也不会想到,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10个字,会迸发这么大的能量。
单场比赛最高上座人数突破6万、平均每轮吸引百万人次抢票、商业赞助位“一席难求”……“苏超”,从一个地域性业余赛事,演变为现象级全民热潮,其火爆程度令人始料未及。
“苏超”的火爆并非偶然。
这背后,不仅是“散装”江苏的幽默自嘲、全民“玩梗”的热情参与,更是地域文化与经济动能深度融合的强劲势能。

10月7日,“苏超”淘汰赛1/4决赛南通主场对阵淮安,南通体育会展中心顶盖打开。许丛军摄
在江苏,每个设区市都有一座甚至多座现代化体育场馆。这种全域均衡、可以满足不同规格赛事的场馆布局,令不少地方羡慕。
经济强、文化兴、交通畅、民生实。“苏超”正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江苏“形散而神不散”的独特基因:各地立足优势、错位发展、和而不同。
审视“苏超”,这种“谁也不服谁”的较量,本质上恰是“苏大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说到底,是“苏大强”的硬身板,托起了“苏超”的大流量。【查看全文】
“十三太保”的软实力
从一个群众性体育赛事,到一场文体商旅融合的盛宴,如何做到“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9月27日,“苏超”最后一轮常规赛,苏州昆山奥体中心43856名观众赛后“丝滑退场”。
一场场数万人享受其中的比赛,关键是让人民满意。
面对挑战,各赛事城市成立“专项工作组”,把服务保障拆成“责任清单”。
当赛事被纳入城市运行体系,管理过程中的“巧思”既是平时治理能力的集中“亮相”,又能借赛事检验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这是“苏超”成功的密码。
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实践中,江苏“边界清晰、协同高效”的治理格局,诠释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治理智慧。

6月21日,常州队雨战南京队,球迷在场外展示“O州龙”VS“南京鸭”的手举牌。周岳新摄
与此同时,“容得下不同声音、化压力为动力”的从容心态,将“梗文化”转化为城市宣传亮点,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治理改进方向,江苏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实现了“与民同乐、与民共治”。
由一场足球赛事到治理样本的跨越,“苏超”的启示清晰可见:它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成为江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课堂”。 【查看全文】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苏超”成为“顶流”的背后,还蕴含着怎样的实践逻辑?答案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性是“苏超”的底色。一项关于“苏超”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0.2%的居民认为,“苏超”火爆的主因在于草根属性强、顺应群众需求。
更换球场,开通专列,亲民票价,街边烧烤店广告牌进场……“苏超”将市井烟火与足球热血熔铸成全民交响,让绿茵场变成“全民大舞台”。
“苏超”的魅力,也远不止于赛场上的比拼。

镇江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苏超”揭幕战前“十三太保”队徽展示。文雯摄
以城市之名组队出征,让江苏13座城市都有了自己的主队,不仅点燃了普通市民的运动热情,更引发了大家对各自地域文化的强烈共鸣。
无需动员、无需邀请,就凭着“一队一城”的强烈文化归属感,让球迷蜂拥而至。

徐州市云龙区推出苏超专属“云铢”促消费。云龙区文体旅局供图
球迷看得过瘾、吃得开心、玩得高兴,同时也点燃了城市的消费活力。在江苏,“苏超”的票根被开发出了“100种用法”。吃饭,用票根可以优惠;购物,用票根可以打折;逛景区,用票根可以免费。
从举办赛事到擦亮地域文化IP,再到凝聚城市精神,推广城市旅游,“苏超”坚持让群众唱主角。酣畅淋漓的比赛,既饱含了竞技精神,也带来了情绪价值。一个个造词热梗,一波波旅游流量,更体现了全民的文化创造力。
在赛季结束之前,江苏已开始着手准备“苏超”第二季的功课,目标很明确:“肯定要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期待“苏超”未来更精彩!【查看全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