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民生

江苏多部门合力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呵护“夕阳红”

2025年10月27日06:57 |
小字号

原题:织密幸福网,“苏适”夕阳分外红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截至2024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175万人。为更好地呵护“夕阳红”,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同向发力,以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创新举措共同构建起贯通教育、出行、医疗、法律、照护等多维度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千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温度。

筑牢适老生活“安心线”

“之前洗澡时滑倒过好几次,现在抓着扶手,心里踏实多了。”家住常州戚大街社区的谢兰英老人望着改造后的家,难掩笑意。今年,她成功申请了居家适老化改造。如今,她的家里不仅厨房灶台焕然一新,卫生间也装上了智能淋浴设施、智能马桶和防滑扶手等。

从“住有所居”到“居有所安”,改造正让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自去年起,省民政厅认真落实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采取施工改造、辅具配置等方式,引导有条件、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取得积极成效。全省累计运用超长期国债补助资金3亿元,为14万户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环境改造或增配辅具。

今年,这一政策举措还迎来了优化升级版,不仅申请更便捷,补贴更优惠,品种也更多样。老年人本人、亲属或所在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江苏民政”微信公众号、“苏服办”微信小程序等渠道进入居家适老化线上平台,即可根据步骤提示申请所需的适老产品或改造服务。同时,今年补贴产品目录共计7大类68小类,涵盖居室改造、厨卫改造、适老辅具、智能监测等多领域多门类。补贴比例则为购买适老产品总价的30%,最高补贴金额15000元,较去年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各地积极拓展补贴清单,清单内产品均按照成交价格进行补贴。截至目前,全省已审核通过申请改造户数4.4万户。“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老年人实际需求,将家庭适老化改造列入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清单、列入银发经济重点产业,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优化服务供给。”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叶翔宇说。

居家要安心,出门更要放心。从“人便于行”到“人享其行”,省交通运输行业也积极推进交通适老出行服务体系建设,让公交车轮既丈量城市距离,更传递民生温度。升级适老公交设施,我省去年新增及更新低地板、低入口公交车辆超过1000辆。推进公交站点适老化改造,累计新增及改造适老化公交站台超过1000座。南京“小蓝鲸”、无锡“银龄专线”、常州“健康巴士”、苏州“买菜专线”等200余条特色线路,为数百万人次老年人提供了精准的“点对点”出行服务。各地还积极探索贴合老年人需求的暖心举措,如南京在就医公交的座椅椅背上展示医院就诊信息;苏州联合公安部门在全国首创公交“守护车”公益项目,为迷路老人搭建安全护航通道,目前已护送1055名迷路者安全回家;扬州采用大字体、高对比度的站牌和线路图,方便老年乘客识别等。“未来,我们将坚持以硬件升级为基础、服务细化为核心、智慧赋能为支撑,持续推进构建覆盖全程、响应及时、体验友好的老年友好型出行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出行体验。”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顾敏表示。

点亮精神生活“幸福灯”

每周二的晚上,家住南京麒麟街道的65岁退休教师程庆元便会坐在桌子前,打开“江苏老年教育网”,选上一门心仪的课程认真听讲,不时在本子上记下要点。“活到老,学到老。这个网站课程多,还免费,从书法绘画到健康养生,想学的内容几乎都能找到,真不错。”他不由点赞。

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江苏老年教育网”学习平台成为我省不断增强老年教育供给力的生动缩影。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多元化的老年教育体系让江苏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线上,该平台截至今年上半年已为老年人提供5个大类23个小类,共计4000余门课程、5.9万余个单元的特色数字化课程。同时,“江苏老年教育资源库子库”建设也加快推进,已累计建成省级老年教育学习资源库子库项目243个,内容涵盖老年健康、老年护理、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在线下,“家门口的学堂”遍地开花,目前,全省各设区市至少建有4所、县(市)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学,乡镇(街道)老年教育机构覆盖率超70%。此外,我省还积极推进养教结合新模式,将老年教育送到养老机构和社区,全省开放大学系统与养老机构共同建设了42家“养教联动基地”,一批优秀的老年大学在康养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院设立了教学点。省教育厅监管与社教处副处长张赟透露,我省将持续完善老年大学、社区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三个主体,江苏老年教育网一个平台,养老卫生服务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多元参与的“3+1+N”老年教育体系,积极构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权益保障的坚实后盾,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底气。省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范婷婷表示,我省司法行政部门一直将老年人作为重点服务群体,聚焦老年人多元化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着力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调解、普法宣传等多类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全省共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5683件,公证行业服务老年人累计10万余人次,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7万余人次。

撑起健康照护“保障伞”

在徐州市泉山区七里沟街道七里沟社区,“有病不怕,医生就在身边”成为老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依托辖区卫生服务中心,该社区建立起健康巡诊、专家坐诊、绿色通道、免费体检等常态化服务机制;居家养老站点同步提供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健康照护服务。不久前,这里刚入选了2025—2026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名单。

如今,在我省,随着医养结合的深入推进,“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的困境被逐步化解,老年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副处长姜晓健说,近年来,我省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加快构建。我省鼓励养老机构设置诊所、医务室、护理站,实行备案管理,强化医保定点支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设护理院,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全省已建成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806家。同时,我省还加快推进老年医院、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护理院等老年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截至去年底,全省建成二级以上老年医院89家、护理院432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超过97%。“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鼓励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支持内设医疗机构加强能力建设,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专业、规范、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医养结合让老年人的健康照护有了更多保障的同时,作为全国最早探索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的省份之一,江苏更通过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长护险落地见效,既减轻了失能人员的家庭负担,也同步提升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2023—2025年,省政府连续三年将长护险建设纳入全省民生实事项目进行高位推动,全省所有设区市均开展了制度建设。至今年8月底,全省参保人数达6634万,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待遇享受超62万人、基金支付超114亿元。全省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失能人员每年平均减负超过1万元。

长护险在有效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问题的同时,还发挥出拉动产业发展的制度效应,有力促进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省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副处长吕瑞勤介绍,长护险制度实施后,照护服务市场增加了长护保险的支付,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养老健康产业,促进现有医疗养老护理机构融合发展。同时,长护险的实施还促进了长期照护师等专业护理人员队伍的壮大,增加了就业岗位。目前,全省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达2735家,相关从业人员超7万人。(洪姝翌)

来源:江苏经济报

(责编:张鑫、耿志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