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健康

打破医疗“围墙”:苏州医改让乡镇医院焕发新生

李欣阳
2025年10月24日09:57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恢复得不错,记得清淡饮食、规律作息,烟酒可不能再碰了。”苏州市大新镇人民医院慢性病筛查防治中心里,内科副主任医师蔡峰刚为59岁的程鸿远做完复诊,又不忘叮嘱几句。这样的复查,程鸿远每三个月就来一次,从家到医院仅10分钟路程,省去了往返市区的奔波。

2024年7月,苏州启动公立医院改革,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打破了医疗机构间的“围墙”,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上下流动。乡镇医院也因此实现了从“治不了”到“能救命”的转变,焕发出新的活力。

蔡峰询问程鸿远康复情况。人民网 李欣阳摄

蔡峰询问程鸿远康复情况。人民网 李欣阳摄

去年11月8日,程鸿远在单位开会时突发心梗,被同事就近送至大新镇人民医院,这段10分钟的路程,成了他生命竞速的关键。做心电图时,他突然失去意识,心跳呼吸骤停。危急时刻,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大新镇人民医院共建的“联合病房”迅速启动急救流程,半小时内完成诊断、急救并转院手术,为生命抢下宝贵时间。

“心梗并发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极短,通常仅4—6分钟,能抢救回来全靠基层急救能力的提升。”蔡峰说。近年来,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累计下沉8名骨干医护和14名专家至基层,涵盖全科、肿瘤科等多个科室,手把手开展培训;搭建“心电一张网”,让基层医院能实时获得远程影像会诊支持。再加上标准化救治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病患抢救效率大幅提升。

术后,程鸿远不放心,还专程赴北京咨询专家,得到的答复让他彻底安了心:“抢救及时、手术专业,没有留下后遗症。”更让他舒心的是复查的便利,“蔡医生总打电话监督我,现在烟戒了、觉足了,每天都锻炼。”

日前,80岁老人朱秀娣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查出糖尿病并发脑梗,病情稳定后转到家门口的大新镇人民医院做康复治疗。“市医院远,来回折腾吃不消,这里离家才五六分钟的路。”老人说话时,舌头还有些不灵活,却难掩心中喜悦,“真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好!”

朱秀娣的老街坊季崔娣,也是基层医疗升级的受益者。患有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她,以往去市区医院挂专家号,少则排队一小时,高峰时“一号难求”;如今专家号源直接下沉到乡镇医院,不用排队就能挂上平价的专家号,调理一周后,她的血压很快稳定了。

“放在以前,别说心梗这样的急症,就连糖尿病这类慢性病我们都没办法系统性地治疗。”蔡峰坦言,基层医院的蜕变根源在于张家港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高嵘展示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一体化信息平台。人民网 李欣阳摄

高嵘展示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一体化信息平台。人民网 李欣阳摄

2024年7月,张家港成为苏州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作为牵头单位的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迅速发力。“我们上线了医共体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预约号源、病历信息、住院结算‘三统一’。”医院党委书记高嵘说。

一系列改革举措随之落地:建立“联合病房”,推动专家下沉坐诊,全年完成下沉手术190台、影像会诊3万余例;上线慢病管理系统,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链……数据印证改革成效:张家港市基层首诊率达65.41%,病历规范率和处方合格率提升近13%;医共体带动成员单位建成3个市级重点专科,三四级手术量增长12%,年服务门诊患者1.79万人次。

如今,基层医院的服务已不再局限于坐等患者上门。大新镇人民医院主动走进村庄、社区、企业开展慢病筛查,建起“初筛”数据库,今年已完成8000余人次筛查;在社区服务中心配置智慧医疗自助机,实现“社区挂号缴费、医院直接就诊”,站内医生还能直接开具镇医院的检查单和药品,就医流程再“瘦身”。

“成立医共体,核心是让老百姓就近享受优质医疗。”高嵘的话道出了改革初衷,“要让曾经需要去北京、上海看的病,在张家港就能治;曾经需排队抢的大医院专家号,在家门口就能挂上。”

张家港的实践是苏州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2024年9月,苏州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目前已建成14个医疗集团、1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08个专科联盟和29个远程协作网。

“全市13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397个专家工作室和联合病房覆盖率接近90%,牵头医院人员派驻实现全覆盖。”苏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章鸣林表示,未来将从“等病人上门”转向“防筛诊治康管”一体化主动服务,从“各看各病”转向“联合看病”,打造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民生愿景,正在苏州一步步变为现实。

(责编:龚世俊、张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