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从打渔到护江,杨金海绘出江豚“生活地图”

“九年来,从捕鱼到护豚,从索取到守护,我的日子就像江水一样越来越有盼头。”
南京江豚巡护员杨金海在江边长大,做了半辈子渔民。“小时候,父母划船时,江豚就在船边游,连它们的呼吸声都能听见。”他回忆说,那时江豚是渔民眼中的“吉祥物”——它们围圈捕食处,渔网一围能捕上千斤鱼。偶尔误捕江豚,大家也会小心放生。“我曾亲手把小江豚送回长江,它摇晃着脑袋游走的模样,到现在都忘不了。”
后来,随着过度捕捞和生态恶化,江豚渐渐没了踪影,有时整月整月都难见着一次。渔获量也跟着减少,渔民的日子越过越紧巴。
转折出现在2016年。当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生态修复启动,渔民“上岸”的号召响起。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杨金海现场讲述。主办方供图
望着熟悉的江面,杨金海一度茫然:不打渔,自己还能做什么?就在退渔后不久,听说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招募巡护员,他眼前一亮——自己熟悉水情江道,这工作简直是为自己量身打造。他不仅第一个报了名,还拉上几位渔民兄弟一起加入。
“杨金海,你打渔还行,巡护能行吗?”面对质疑,杨金海铁了心。此后,他从不缺席每一次培训,听专家讲解江豚的生活习性,学习用望远镜观测、用文字记录江豚活动状态,甚至掌握了江豚急救技能,一步步从渔民向专业巡护员转变。
杨金海所在的南京江豚救护队目前有6名队员,负责浦口长江段的巡护。“每天早上8点出门,带着盒饭巡护,一直观测到下午5点。”他说。
今年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渔第五年,生态修复的成效逐渐显现。“这几年,江水是真的活过来了!”杨金海难掩激动,如今江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他还亲眼见过小江豚跟着妈妈,在江里慢悠悠游弋的温馨画面。
打渔为小家,护江为大家,杨金海觉得自己的身份转变很值得。从南京长江大桥到闻涛广场,再到三桥湿地公园,他常手持望远镜,仔细记录江豚出现的时间、地点、数量,及时发到工作群,和其他点位对照,一点点画出江豚“生活地图”。
走在江边,常有市民凑过来询问江豚近况和观测技巧,杨金海总会耐心解答:“三桥湿地公园到闻涛广场这段,江豚出现比较频繁”“一般退潮的时候,江豚才会来觅食”“要是看到小江豚,附近肯定有大江豚出没”……谈起这些,他如数家珍。
现在越来越多人关注江豚保护,这是杨金海最高兴看到的。“真心希望更多人加入,共同守护母亲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