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芦街道“头雁”引领绘新景

“1500平方米厂房购买项目洽谈落地,预计投资1000万元,投产后年税收可达100万元。”最近,南京江北新区长芦街道白玉社区党委书记王晓兵的记事本上,添了笔让居民振奋的“发展账”。这桩家门口的招商,正是他扎根基层多年总结的“法宝”——一手攥紧民生服务温度,一手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让社区既有烟火气,更有发展后劲。
在长芦街道,这样以“头雁”之力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故事正在各个村居上演。近年来,当地把建强基层党组织、锻造“头雁方阵”作为重要抓手,一步步将“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愿景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景图。
盘活资源惠民生
发展是民生的底气。紧扣江北新区“四大行动”部署,白玉社区把盘活资源作为突破口,深入项目一线倾听诉求,高效推进征地安置等工作,为仙新路过江通道、新生圩大桥管理处等重大工程保驾护航;瞄准中江一体化机遇对接税源,才有了“1000万投资、100万年税收”的招商成果,让居民日子既有甜头更有盼头。
新犁村依托“新犁湾”特色地标,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既吸引游客走进村里,也推动“芦园草莓”“瓜王西瓜”等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农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村党总支书记刘宝金带领群众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推动融合稻田风光与农耕文化的“犁宝”IP形象从概念走向具象。
滨江村党总支书记高明珠则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思路,让“沉睡资源”变成“增收活水”:通过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村里复垦的土地年收益3.344万元;闲置房屋出租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4万元。钱袋子鼓了,民生投入更有底气:800盏路灯、1座体育公园、1座五人制足球场和3个健身小广场,满足村民的健身运动需求;廉政文化长廊的打造,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每笔投入都暖到民心。
庭院经济促增收
“以前房前屋后的院子荒着,现在种癞葡萄、无花果,一年能增收两三万元!”通江集村村民蒋女士的庭院,是村党总支书记张晓云“庭院经济+乡村建设”思路的成果。
通江集村党总支精选10户农户试点,为每家庭院“量身定制”发展方向:6户农户整理出7亩庭院地,种上特色经济作物带来增收;2户依托本地粮油产业搞加工,让“土产品”变身“俏商品”;2户开小商店、维修店,既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又为自家添了份稳定收入。据测算,这10户试点年创收达25万元,真正让方寸之地释放增收活力。
产业要兴,环境要美。该村同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联合共建单位修缮黄庄至六份子小组破损的矮城墙,修缮一新的公共空间与通江集河路边的紫薇花成了村民拍照打卡的“网红点”。如今的通江集村,家家户户庭院整洁、瓜果飘香,群众对美丽环境的期待正在变成现实。
发展要暖,治理要“软”。新犁村专门成立“老书记工作室”,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发挥余热,为村民提供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白玉社区把“话筒”递给居民,让“群众事群众议”:协商议事平台上,停车位划分、垃圾分类等事大家共同商量;“妇女微家”里,女性力量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先进典型事迹通过社区广播、宣传栏传遍街巷,以身边榜样带起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组织,核心在‘领头雁’。”长芦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让“头雁”的翅膀更硬、方阵的力量更强;同时凝聚党组织、群众、共建单位合力,从经济、文化、民生等多维度发力,让“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图景越绘越美。(芦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