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江苏印记
抗战遗址寻访|从敌后战场到“诗和远方”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联合人民网江苏频道,开展“红色中国·江苏印记”革命旧址寻访系列活动。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今年的寻访活动主题聚焦“追寻抗战足迹 凝聚奋进力量”。人民网将陆续走进江苏省19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此次走进镇江句容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常州溧阳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和苏州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94年前,“九一八”事变爆发,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从东进北上到重建军部,江苏是新四军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如今,除了苏北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苏南的青山绿水间也有三处和新四军密切相关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镇江句容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常州溧阳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和苏州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历史的书页翻到21世纪的今天,当年敌后抗战的“中枢”“心脏”“大后方”,经过新时代精细化保护与创造性转化,已发展成为红色旅游的目的地,吸引着八方游客来此感怀抗战足迹,感受“诗和远方”。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人民网 范尧摄
昔日根据地主打红和绿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坐落在5A级的茅山风景区内,在主馆之外,该馆还拥有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新四军韦岗伏击战遗址等7个省、市、县级文保单位。
“茅山是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且是其中唯一由新四军开辟创建的。”馆长孙志军介绍,1938年,陈毅、粟裕等率领新四军东进苏南,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长期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地区,发挥了尖刀作用。为了纪念在此牺牲的七千英烈,镇江市1995年发起修建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此碑2011年明确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入列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沿着300多级台阶拾级而上,两侧树木葱茏,环境清幽,纪念碑便挺立在望母山之巅,碑铭金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据了解,2023年7月,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启动纪念碑修缮及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去年5月完成后重新开放。副馆长周再兴介绍,施工过程中对碑体进行了全面勘察修复,为碑铭重新贴金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施工方对剥落的金箔用蒸馏水反复清洗后涂刷特制底漆,再进行重新贴金。
2017年以来,该馆先后修复了新四军修械所、新四军后方医院、磨盘山新四军水坝等多处抗战遗址。这些分布在山林的红色遗迹,不仅构成了立体的抗战记忆,也串起了完整的旅游路线。当地依托独特的历史和自然资源,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发展中药材产业,形成了“红色+绿色”产业融合业态。
“我们坚持实地原址保护与生态环境相融合、史料证实与历史风貌相协调,以最小干预客观反映斗争历史为根本,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农村生态建设、文旅产业发展相融合。”孙志军说,纪念馆目前年均接待参观者近110万人次。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人民网 王丹丹摄
“红色水西”迎乡村蝶变
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向南40多公里,不到1个小时车程,即可到达溧阳市竹箦镇水西村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馆长张燕说,这两座纪念馆从新四军史发展脉络上可谓一脉相连。其一,它们在地理上都属于茅山山脉,水西村地处茅山余脉瓦屋山南麓的丘陵山区;其二,1939年,陈毅、粟裕在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为新四军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领导机关。
如今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内,李氏宗祠的飞檐翘角间仍透着明代建筑的古朴。“快!看一下最新的消息!我们赶快把分析报告送给首长。”走进房间,不时响起的电报声和模拟的人物对话,瞬间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回到那段抗战岁月。
据了解,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由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李氏宗祠)、司令部副官处旧址等5处旧址点组成,该建筑群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启动旧址复原工程,主要复原了水西村内的4处旧址。2019年,在司令部旧址复原提升展陈中,纪念馆通过电子画框、多媒体投影、沙画等形式,将单一静态的展示升级为沉浸式的综合体验,让参观者身临其境。
“复原前先对房屋进行防虫、防潮、防漏水处理,再进行油漆养护、墙体粉刷,依据史料记载和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复原了陈毅、粟裕在这里作战、生活的场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行政部副主任刘亚平介绍,司令部旧址复原陈展项目获评“江苏省‘十三五’期间红色遗产维修保护与展示利用优秀工程”。
“在国家、省级文物专项资金支持下,我们陆续整理周边红色遗址,搭建起完整的叙事架构,再通过创新展陈方式,运用多媒体演绎经典传奇、讲述红色故事。”张燕说。
文物活化的力量也在重塑着乡村。随着水西村5处国家级旧址的对外开放,当地对村庄环境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并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群为基础,打造“溧阳1号公路”北山片红色自驾游线路。2024年,纪念馆接待游客126万人,接待研学团队超2万人次。
游客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人民网 王丹丹摄
数字化重构芦荡火种红色记忆
秋分时节,常熟阳澄湖畔的沙家浜风景区内,芦苇摇曳,景色宜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坐落在景区瞻仰广场北侧。
这里同样是新四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1939年5月,时任新四军六团团长叶飞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率军东进。同年10月,“江抗”部队奉命西移,在此留下36名伤病员,“芦荡火种”受到沙家浜乡亲的舍命相护。此后,以康复的伤病员为骨干组成“新江抗”部队,到1941年3月发展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
“以前只是在戏剧里听过沙家浜芦荡火种的故事,来到这里才知道,军民同心智斗日伪的抗战传奇曾经真实地发生过。”上海市民张帆和父母一起参访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激起两代人对这段历史的共鸣。
据了解,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始建于1971年,2001年迁建到沙家浜景区,2006年扩建新馆。眼下,数字化建设正在重构这一段红色记忆。
自2023年6月以来,该馆搭建红色基因库项目,对馆藏重点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建模展示、语音讲解等,游客可线下线上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在此期间,当地通过“纪念馆+风景区”一体化联动开发、创新运营,修复改造红色点位,以历史为蓝本,运用数字人、AR等技术创新推出红色幻影剧《追梦沙家浜》,打造XR沙家浜沉浸之旅。红色沙家浜沉浸式演艺项目获评2025年江苏省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优秀案例。
“让沙家浜红色文化从记忆走向共鸣,需要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体验深度的红色旅游体系。”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邱蘋看来,红色文化与文旅发展共生共荣,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沙家浜风景区共接待游客80.8万人次,实现营收2653万元。
面向未来,江苏省牵头推动苏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编制。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刘卉说,他们在受托开展项目编制过程中,以苏南抗日根据地创建、巩固到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依据,统筹片区革命文物资源以及周边文化、自然资源,构建了“两核、两轴、多片”的总体空间格局,“两核”之中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和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同属“茅山抗日根据地保护传承核心”,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属于“东路抗日根据地保护传承核心”。
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进行更为系统地保护利用,既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对抗战精神永续传承的使命担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