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社会

河海大学学子深入青海省格尔木市进行调研 用青春脚步丈量戈壁绿洲之变

2025年08月29日11:14 |
小字号

原题:“三下乡”实践故事丨用青春脚步丈量戈壁绿洲之变

8月19日至23日,江苏省大学生在行动河海大学“三江守望·溯源而行”实践团深入青海省格尔木市,围绕“高原生态修复、清洁能源革命、水资源智慧管理”展开调研与服务,先后走进生态环境局、清洁能源基地、乌图美仁治沙区、水利局与枸杞产业园,用青春脚步丈量戈壁绿洲之变。

山河智护:遥感护绿 双源管水

8月19日,经过在格尔木市实地走访调研后,团队成员对于格尔木的环境保护工作都各有见解,并与格尔木市生态环境局马主任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据了解,格尔木依托北斗卫星与遥感系统搭建了全域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能实时追踪植被覆盖变化,精准打击盗采盗挖。同时,当地联合高校研发耐寒耐旱植物,投入超百亿实施绿化工程,将军山公园也从沙尘之地变为生态修复典范。这充分展现科技在生态修复中的关键力量,产学研合作攻克了极端环境下的植被生存难题。

实践团还了解到,格尔木以“地下水饮用、地表水灌溉”的“双水源”分配保障工农业与居民用水,并用可循环环保宣传品普及生态理念;同时建立“政府-牧民-军队”三级管护体系,在2024年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后,投入200亿元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实现垃圾全处理,将旅游与修复同步推进,这体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

瀚海拾荒:绿进沙退中的志愿俯身

8月20日,实践团驱车驶入乌图美仁乡,公路两侧梭梭、红柳成排,羊群穿梭其间,曾经“沙进人退”的流动沙丘已被绿色锁边。随后,队员们沿路基弯腰捡拾塑料袋、矿泉水瓶,统一投入回收站,为这片新生的绿洲拂去最后一抹杂色。

在水发神农集团,实践团了解到,在戈壁深处,前辈们因地制宜,以饲草为主营方向,成功构建起足足五万亩的基地。与此同时,神农集团张经理为我们介绍了燕麦在当地的种植情况、环境效益和企业营收情况等,让成员们对格尔木市本地农业和环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源头守望:铭记与践行

8月21日,实践团走进长江源村村史馆,从一张张老照片里回溯三江源生态政策沿革,感受“守护草原就是守护命脉”的共识。午后,大家来到格尔木河畔,用便携设备检测水质并封存样品,为后续科研留下源头数据,也把课堂所学写进高原河流的当下。

滴水成网:智慧水网守护生命线

8月22日,实践团与格尔木市水利局围桌而坐,了解“总量控制、阶梯水价、无人机巡河”的智慧水网——工业、农业、牧业用水全部纳入闭环,四级河湖长责任链让每条河道有人巡、有人管。随后,大家走进农垦集团记忆馆,锈犁与旧渠讲述“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正是这股精神,把戈壁滴水汇聚成今日高原绿洲的血脉。实践团深切感受到,一滴水里蕴藏着治国理政的大学问,一片草场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一座陈列馆矗立着薪火相传的精神高地。

追光逐日:从光伏板到枸杞田的减碳链

8月23日,实践团登上绿发海西州多能互补基地观景台,4400面定日镜随日旋转,熔盐储热昼夜不息,70万千瓦“风+光+热+储”年发电12亿千瓦时,替代燃煤40万吨。随后走进河西农场万亩枸杞园,欧盟有机双认证的枝头红果被加工成锁鲜枸杞、原浆等40余款产品,“贴牌”变“品牌”,绿色能源与绿色产业在柴达木盆地同频共振。

回望光热塔与枸杞林的今日景象,实践团更觉肩头责任。他们将把调研所得带回校园,继续跟踪清洁能源与特色农业研究,把论文写在三江源头,把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用专业所学服务地方发展,用青年行动守护高原生态,让绿色成为格尔木最鲜亮的底色。

短短五天,河海大学“三江守望·溯源而行”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戈壁,以专业对话高原:从遥感护绿的智慧平台到光伏旋转的能源矩阵,从“双水源”精准调配到“风+光+热+储”的零碳链条,从治沙锁边的志愿俯身到枸杞飘香的品牌蝶变,成员们见证了科技、产业与生态的深度融合,体悟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更在三江源头留下了属于青年学子的科研注脚。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主动探索实际需求,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和态度为发展贡献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中国江苏网

(责编:张鑫、耿志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