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满满:公路货运进入“互联网+”时代

6月17日,南京本土企业、数字物流平台——江苏满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满满”)官宣冠名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南京队。同时,企业也将同步推出相关活动为“南哥”加油助威。
还有4个多月,运满满将迎来12岁生日。从2013年到2025年,这段时光漫长如跋涉,又迅捷似白驹过隙。12年前,“蜗居”在不足5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包括联合创始人马桂珍在内的创业团队,多少次担忧还能不能“撑过下一个难关”。谁也未曾想到,昔日幼苗今日已成参天大树。
数据显示,2024年,运满满平台履约订单达1.972亿单,第四季度月均活跃货主达293万人,年度活跃司机达414万人。
运满满总部大楼
行业争渡:
靠“铁脚板”燃起“星星之火”
2013年,当电商包裹次日达成为常态,卡车司机们却还带着车辆“简历”,挤在物流园“趴活”等货源,而且一等可能就是三四天——“数字货运”对彼时的他们而言,仍是个陌生词。
“一支售价一块钱的圆珠笔,在物流上可能就要花四五毛钱的成本。”瞄准这一痛点,运满满创始人张晖和马桂珍决心创业,“帮助企业提升物流竞争力,助力企业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这是一件我们可以做、能够做且未来大有可为的事情。”
他们在华荣大厦楼道旁一个狭小的办公室里开始“打天下”。创业初期,一分钱要掰两半花。
最大的挑战还是如何触达客户。被传统物流园视为“颠覆者”而拒之门外的团队,被迫另辟蹊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去物流园“趴活”的司机们都能遇见一群“怪人”——他们或守在厕所旁,或“接管”擦鞋摊,逢人就热情地推荐一款叫作“运满满”的App。
“一声调令,二话不说,三人为众,四海为家”——透过公司文化墙上的标语,可以管窥那段岁月的艰辛,没有体面的办公场所,没有光鲜的推广渠道,唯有永不言弃的坚持。
货车司机接单后赶往目的地
数字破局:
公路货运进入“互联网+”时代
心怀坚定的年轻人撒下一颗小种子,精心浇灌,静待树苗破土而出。愿望能否成真?
从小坐着父亲卡车长大的“卡二代”袁宜宏最清楚。2009年,从四川文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系毕业后,他也当上了卡车司机。一路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记者联系袁宜宏时,他新买不到1年、长17.5米的卡车正整装待发。这一趟,他要把一车汽车零配件从南京运往新疆霍尔果斯。得益于数字货运平台,他每次回程都不会空跑。上次回程,袁宜宏就在运满满平台上接了一个拉钢材的单子,送到与南京毗邻的马鞍山。
变革不止于此。当公路货运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物流的触角延伸至产业链深处,也让囿于一地的特色产品畅行全国。
在广东,通过运满满平台,茂名市先有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波轻松找到匹配的货车,将荔枝高效运往江浙沪地区。同时,冷链车深入田间地头,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连接,相比早些年,荔枝运输时长缩短了五到六小时。昔日“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珍果,普通市民也可以随意“日啖荔枝三百颗”。
作为覆盖全国330多个城市、11万条线路的数字货运平台,运满满沉淀的海量信息是一座“富矿”,为观察经济运行提供独特视角:“平台货运数据显示,南京平均每天消费的小龙虾就达数十万斤,一个夏季的消费量更是惊人,这些小龙虾不仅来自南京高淳、泰州兴化等本省产区,更有大量从湖北、安徽、河南等外省运输而来。”马桂珍打了个比方,“吃剩的龙虾壳‘能堆起一座紫金山’。”
这些微观数据,成为洞察宏观经济走势的“晴雨表”。
数字物流助力产品畅行全国
扎根南京:
4次搬家见证“磨剑”之路
创业至今,运满满搬了4次家。每次“小迁徙”的背后,变换的是门牌号码、企业规模,不变的是向“新”发展的脚步。
从新街口管家桥华荣大厦起步,辗转通服大厦、天溯科技园、万博科技园。每一次搬迁,都记录着成长的足迹。很多人因为南京来到运满满,也有很多人因为运满满来到南京。
马桂珍是“新南京人”之一。“有很多的异乡人和我一样带着创业梦想,扎根南京,逐步融入城市的发展脉动。”
在她看来,从创业初期至今,运满满的成长离不开南京在人才方面的支持,企业也希望能为南京招引更多人才。为此,他们发起了一个名为“宁聚未来星”的南京高校校招计划。“我们有一句话叫‘找对人,才能基业常青’,也可以说是‘找对人才,能基业常青’。”马桂珍说,“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才聚集在南京。”
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