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看苏州工业园区|从8平方公里走出来的“无限园区”
三十而立。作为我国第一个跨国合作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史、奋斗史。
在这片不到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地用30年实现了3个“超万亿”的瞩目成绩——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
从一片水田洼地到崛起创新之城,从学习借鉴经验到经验复刻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做对了什么?
近日,人民网推出“五‘度’看苏州工业园区”系列报道,从高质量发展速度、产学研融合深度、改革创新的力度、高水平开放广度、现代化城市温度等五个维度解码它的发展之路。本篇关键词聚焦“广度”。
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内展示的国旗墙。人民网 俞杨摄
塞舌尔、文莱、塞浦路斯、巴哈马……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有一面国旗墙,旁边标注着外商投资企业国别目前已超80个,占全球国家总数的40%。
从0到80,彰显着苏州工业园区对于外资的开放姿态。
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初创时,开发建设团队面对的是首期8平方公里待拆迁土地和8000万元的资金缺口。当时,借助中行、农行、工行等12家金融机构发放的银团贷款,园区开发得以顺利推进。
土地“九通一平”后如何招揽项目投资,成了苏州工业园区当务之急。对此,园区开发主体中新集团设立招商部,并在新加坡设立分部,专门为苏州工业园区招商。1994年9月,苏州工业园区首批外资项目签约,其中包括韩国三星、美国BD、日本百佳等14个项目,总投资8.7亿美元。
1995年,新加坡凯德集团凭借率先引入的“预建标准厂房”概念,为园区引进大批知名跨国公司,成为苏州工业园区最早的工业企业孵化器。如今,其在苏州的大本营腾飞苏州创新园,已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覆盖项目科研攻关、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新产品新技术中试推广等全产业链条。
凯德集团见证了中新合作打造苏州工业园区的历程。新加坡的“规划即法”,深入骨髓的亲商理念,廉洁高效的政务投资环境,精细化的社会治理等诸多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在园区落地生根。
30年间,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51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成为江苏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与此同时,园区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19万家经营主体,平均每月就有1000家新设企业,每天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超10亿元……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新加坡把苏州工业园区这个引擎点燃了,而中国政府让它积极运作。他还用“青出于蓝”四个字概括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称“你们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园区经验”在省内外,乃至全球多地开枝散叶。
《窗口》雕塑。苏州工业园区供图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个“走出去”的项目。苏宿工业园区里有一组《窗口》雕塑,与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之初的那组标志性雕塑同名。以被风掀开的窗帘为造型,展示着它们最鲜明的底色——开放。
自2006年以来,苏宿工业园区在江苏全省共建园区考核中连续13年排名第一,累计完成投资190亿元,已成为宿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截至目前,包括苏宿工业园区、中新苏滁高新区在内,苏州工业园区对外共建合作园区已达11个、总面积超360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套“走出去”机制。“因为精力有限,我们每年都要拒绝国内众多的园区托管合作需求。”苏州工业园区制度创新局副局长刘坤说。
“园区经验”在输出,园区企业也在“出海”。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土生土长的园区企业,如今也将目光投向海外。“我们落地了新加坡境内首个无人化产品货物转运项目,并在今年获批了首张无人物流车牌照。”该公司海外负责人周涛介绍,“在出海过程中,园区积极协助我们对接新加坡的政府机构、法律事务团队及咨询公司等。”
为九识智能出海护航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商务合作中心(新加坡),苏州企业“走出去”的各种事项都能在此提前准备;而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大厦37楼的新加坡苏州商务中心,则为投资中国的新加坡企业助力。两个双向互设的商务中心,共同推动“中新国际化走廊”建设。
立足本土对外资敞开胸怀,也勇敢走出去闯荡世界。从8平方公里启动区到278平方公里,再到360平方公里的合作共建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正从有限区域迈向“无限园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