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向海40年
海门开发区的“三级跳”
今年是南通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40年来,南通市坚持江海联动开发、内外开放并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0年成功跻身GDP万亿之城,下属区县“七虎”竞逐。面向未来,南通正把沿海发展作为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为此,人民网推出“南通,向海40年”系列报道,本篇聚焦海门区。
天气渐冷,长江入海口北岸的招商局重工船坞内,各种船舶建造的场景依然火热。招商局集团位于南通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海门开发区”)的船舶海工基地里,目前有20多个项目在建。
南通通江达海靠上海,海门区则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作为海门向海发展的前沿阵地,海门开发区以该区1/5的土地,创造了全区1/2的经济总量。2023年,其实现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超500亿元,位列南通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绩效考核第一名。
回眸20多年来,海门开发区实现了从县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开发区的“三级跳”。如今,二次创业战正酣。今年1-8月,海门开发区签约项目36个,总投资近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9%。
18年前,海门开发区建设场面。受访者供图
芦苇荡里找出路
1992年春天,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当时的海门县委、县政府做出成立海门开发区的决定。同年7月,南通市第一个县级开发区就此破土动工。
彼时,开发区港区还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曾担任海门开发区招商局长、项目办主任的周永久,是早期的拓荒者之一。“创业条件艰苦,有人这样调侃,‘开发区、空发起,路上沾点青苔皮’。”他回忆说。
“海门在哪?”这是周永久等人当年外出招商听到最多的疑问。万事开头难,大家并不气馁,走到厦门、珠海等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把江海资源的名气打了出去。
面对基建配套落后的现实,海门开发区努力在芦苇荡里找出路。“江边全是两三米高的芦苇,两年不割,长得比人都高。”海门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欧昌洪1995年到这里工作,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测绘员们驾着小船深入芦苇荡,将小彩旗高高撑起,彩旗飘一飘才知道人在哪里。”
“开发区的头10年重在打基础,建设了‘三纵一横’道路和海太汽渡,延展长江岸线,才逐渐发挥出沿江优势。”海门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景裕辉说,赶上政策的东风,海门开发区成立次年就升格为省级开发区。
站在江海大厦的办公室内,欧昌洪指向江边说:“那一片是宝钢海宝金属工业园,是我们开发区的第一个百亿级项目。”
海门开发区豪华邮轮装备产业园。人民网 徐晨曦摄
产业升级育新机
海门开发区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宝钢集团的到来成了快速壮大的关键。
海门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张峰仍清楚记得,十几年前他将宝钢集团考察团带到海门的场景。2010年,经过几轮谈判后,宝钢集团决定在海门开发区建设宝钢与地方政府携手开发的第一个沪外工业园——宝钢海宝金属工业园,宝钢钢构、宝钢磁性材料、宝钢精密钢丝、宝钢物流等4个项目相继落户海门。
随着宝钢项目的落户,海门开发区的产业路径逐渐清晰,进入转型升级快车道。
2012年,招商局集团在这里落下重要一子——江苏船舶海工基地,成为当地高技术船舶海工产业的中流砥柱。目前,基地有大型LNG运输船、大型汽车运输船、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风电运维船、风电安装船、极地探险邮轮等20余个项目在建。“现在招商重工手握订单400多亿元,工期已排到2029年。”海门开发区豪华邮轮装备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陈红敏介绍说。
2013年,连续两年在“省考”中摘得头名后,海门开发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近年来,海门开发区围绕“高技术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医疗”三大新兴产业,正在全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半个多月前,海门举行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项目签约仪式,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20亿元,其中7个项目集聚在海门开发区。
海门开发区謇公湖科创中心。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二次创业再出发
就在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这一年,海门开发区喊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
二次创业怎么“创”?“绝对不是量的扩张,我们要在质的提升上下功夫。”海门区委常委、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施俊认为,产业的高标准发展,是二次创业的最佳注释。
作为海门通江通海通上海的最前沿,海门开发区明确了“经济发展主引擎、产业增长主力军、科技创新主阵地”的定位,通过壮大主导产业、焕新传统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不断涵养新质生产力要素。
去年10月,华商能源将区域总部华商天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从青岛搬迁至海门开发区。一年后,华商能源风力助推装备制造中心开工,三翼式硬质风帆投产,海门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上又添新动能。
人民网从海门区发改委了解到,结合区位优势,该区聚焦海洋经济发展,做强高技术海洋船舶产业,集聚了招商局重工、招商局邮轮、中远重工、海新船务重工等龙头企业,在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上,随着总投资50亿元的振江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由艾郎叶片、通光光缆、振江电机组成的海上风力发电设备产业链也已成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海门也紧抓发展机遇,以海门开发区为主阵地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全力打造以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半导体高端材料生产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跨江融合示范区。当地集成电路产业产值有望在2025年超过200亿元。
机遇叠加,海门开发区正加快融入“上海半小时经济圈”。沿海开放40年,从当初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到如今2000多家中外企业投资兴业,海门开发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突破,绘就了一部逐浪江海、与时俱进的创业传奇。
相关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