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考招生,何以令家长学校“身心俱疲”?
7月19日,南京市中招第三批次录取结束,全市中招工作落下帷幕。复盘今年中招季,可谓冷门迭出——有热门中学出现断档,有头部学校分数线暴跌。原因固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各种虚实难辨的招生信息洪流般裹挟着考生和家长,让其找不到方向。身陷其中,考生和家长,以及学校的工作人员都身心俱疲。
部分宣讲重“保线”轻权益:排名3900名左右的考生险“滑档”
“现在想想,实在是太惊险了!”南京市民孙一玮不禁感慨。今年中考取得633分的成绩,他的孩子全市排名3900名左右。根据《2024南京市中考指南》,今年南京共有初中毕业生约6.6万人,预计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可达99%以上。633分算是个不错的成绩,但孙一玮和孩子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差点遭遇第一批次志愿填报“滑档”。
分数出来后,孙一玮带着孩子参加了心仪学校的招生宣讲会。该校招生老师称,孩子凭这个分数能上该校两校区中的任意一个,并可进“某985班”。南京中招第一批次设置3个平行志愿,这位老师鼓励孙一玮的孩子在前2个平行志愿分别填报该校两个校区,“更加稳当”。孙一玮和孩子按建议填报了志愿,但却在投档线出来后傻了眼——两个校区的分数线一个也没达到,孩子只能上第三志愿填报的学校。
孙一玮心有余悸:“孩子险些‘滑档’多少与学校招生宣传有关,‘校方笃定的表述’让我们盲目自信。回过头看,受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孩子本人,他心中永远都留有遗憾。”
采访中,记者遇到的不少家长都能熟练转述校方惯用的话术:“依据最新报考数据研判,你的分数报我们学校没问题,请放心填报”“可以来学校签约,承诺进最好的班型”“某中学今年分数线会涨,别去冒险,填报我校,保证能进最好的班”……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填报志愿中有三类问题让家长颇为头疼——
一是“实验班”让人眼花缭乱。不少学校都有“基地班”“强化班”等,有的学校甚至对某些分段考生承诺,只要填报该校,便能进入某班型。“学校设置这么多名称不同的班型多数还是在为招生‘蓄水’。”一所学校招生负责人直言。
二是“新老校区联报”。有些热门学校有新老两个校区,推出“不同校区招生互保”,承诺部分考生如果“联报”,即使分数够不上本部也可以回本部读书。这对于家长来说很有吸引力,但不同校区招生代码不同,联报意味着一所学校的两个校区将挤占平行志愿的两个名额,一旦失手,仅剩的一个志愿将“扛下所有”。
三是考生隐私被大量泄露。记者以寻求合作的名义,找到在社交平台开直播的教育机构“365升学网”。对方称,此前承包过学校招生宣传的业务,几乎南京各个学校的学生家长信息全都掌握,正确率可达60%。除了机构直接打电话给家长,也会将家长信息转手卖给有需要的学校。这就是不少家长会接到大量招生推销电话的原因。
学校的主动源于“被动”:“卷”生源,否则就“落下风”
家长无奈,学校同样不轻松。热门学校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台城校区“爆冷”断档;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去年录取位次是2782名,今年却跌至16058名,生源出现分数“断层”……7月8日,南京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各校投档线一经发布,引起各社交平台激烈讨论。
去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并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
“国家强调建设特色高中,鼓励百花齐放,满足社会需求、增加学校吸引力。但回归到现实中,对学校来说,招生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生源结构和毕业生的升学去向。”采访中,有学校招办负责人表示,“归根结底,还是要用师资优势和毕业生升学去向‘打动’中考考生家长,从而多招高分段考生,形成‘良性循环’。”他认为,家长们最关心的仍是孩子经过三年学习,高考能拿多少分。“家长的焦虑、社会的氛围,带动学校在中考招生中跟着‘卷’、比着‘卷’,甚至到最后谁不构筑自家招生的‘护城河’,谁就很可能‘落于下风’,影响学校发展。”
家长观念、社会氛围是土壤,今年“名校”扩招计划则客观上成为生源争夺的“催化剂”——记者对比今年和去年的南京市中考指南发现,今年普高招生数计划从去年的40327增加到42807,净增2480人。不少热点高中纷纷扩招:南师附中扩招80人、金陵中学两个校区共扩招90人、南京一中两个校区共扩招100人、中华中学两校区共扩招100人……学校扩招无疑能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但“高分段”的人数总归有限,这也加剧了学校间的竞争。学校的分数线与志愿填报情况密切相关,每年录取位次变动在招生录取中并不稀奇,但“断档”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招生环境的“不确定性”。
自媒体为赚流量逐私利:虚假信息泛滥,报考焦虑蔓延扩散
填报志愿前,家长和考生会衡量学校办学实力、办学特色与自身分数、兴趣的对应度,而招生宣传是考生和家长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记者采访中发现,奉行“流量为王”的自媒体,已成为社交平台上招生宣传的“主力军”,其发布的各种似是而非的所谓重磅信息“鱼龙混杂”,使得招生环境更为复杂。
“南京高中2024年‘战报’速看!”记者日前在某视频平台发现,某账号在中招期间以“中招咨询专家”的名义发布各高中录取信息。“985录取率46.8%”“211录取率72.4%”……6月24日,江苏高考成绩揭晓,各高中高分段学生随即成了自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对象。在高考出分前两三天,就有自媒体发布“网传版”各校高考高分段统计表,并对南京十余所知名高中的高分段学生数量进行排名。江苏在2022年就有明确规定,在“双减”背景下,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不得用升学指标对下级政府、学校、教师进行考核,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高分考生和升学率;教育部门对考生分数信息也都是保密的。记者问其数据源自何处,对方称由部分学校的家委会整理而来。
除了公布所谓高分信息,虚假消息泛滥也是自媒体扰乱中招秩序的表现之一。记者注意到,在一些自媒体发布的“南京高中排名表”中,同年同一高中的“一本率”数据相差甚远。例如,在“南京生涯规划肖老师”公布的南京高中排名中,某校“一本率”为76%,而在“小京咨询”公布的“南京四星级高中本一率”中,这所学校的“一本率”则高达96%。
一位中学校长告诉记者,他们也深受自媒体之害。“不少自媒体利用虚假模考、高考数据制作分析视频,营造教育圈专家形象。但这些视频中的数据虚假注水,分析不客观,往往捧一踩一,引发了考生和家长的恐慌、焦虑,也给他们带去错误引导,影响事实判断。在这些信息面前,考生和家长很可能被自媒体带歪,使报考受到影响,这就逼迫学校在招生宣传上花更多精力。”这位校长称,眼下学校有一种被自媒体裹挟的无力感。
在中招“混战”中,学校、家长都被“裹挟”其中,自媒体怀着较强的商业逐利“野心”,借机为焦虑“增压”,助长恶性竞争。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自媒体打着“招考专家”的旗号,一边在直播中“夹带私货”对合作学校“大肆宣传”,一边收取家长的高额招生志愿填报咨询费,可谓是“两头赚”。
各方努力让中招回归理性:管控无效力承诺,规范招生秩序
今年中考招生中出现的种种麻烦,既有多年延续下来的“顽疾”,也有当前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部分社会观念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考生的权益应得到保障,招生过程应当回归理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提醒,在中考志愿填报期间,学校所做出的预录取承诺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签协议保录取等招生手段管控,对违规者作出应有处罚,规范招生秩序。“考生和家长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招生宣传阶段只能给出具有参考价值的预估线,而非精准的分数线,学校不会为考生的填报失误负责。”熊丙奇认为,有限的平行志愿会导致一定风险,志愿填报的方式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实际上,国内其他省市已有中招改革的新举措推出,或可成为“他山之石”。珠海市今年将全市公办中职学校纳入普通高中同一批次并行招生,提升中职教育发展潜力;还将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全部设为同一批次招生,这样第一批次志愿填报的数量从10个增加到14个。
对于自媒体的“带节奏”问题,部分省市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如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委网信办今年联合开展为期4个月的2024年招生入学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宣传学校排名、成绩排名和升学率,以及违规开展线下交易,蹭炒教育热点吸引流量等行为接受举报,予以曝光和处置。
“好生源等于高考好成绩,这种功利的教育政绩观仍根深蒂固。”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学校、社会应携手营造人才培养的健康氛围,以更大的决心,引导学校把精力放在提升办学质量、发展自身特色上,而非挤破头像“抢生意”一样“抢生源”,“否则,学校之间的竞争,最终牺牲的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程晓琳 李睿哲 杨频萍 张琳)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