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

健康大家谈

徐艺:如何打好夏季“健康保卫战”?

王雪彤
2024年06月21日14:34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6月21日是农历的夏至节气。一年中的酷暑,正是中医理论中“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哪些人群的体质不适合“冬病夏治”?对于不适合“冬病夏治”的人群,又该如何做好夏季保健?打好夏季“健康保卫战”,人民网《健康大家谈》栏目邀请到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徐艺为大家答疑解惑。

人民网:“冬病夏治”作为一种预防冬天易发疾病的中医特色疗法,有哪些疾病适合在夏天进行治疗?

徐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阳气最旺的时节,通过温热的药物和运动促进体内的寒气宣达于体外,能够让阳气更好地生发,这既是“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也体现了中医养生和天人相应的理念。

“冬病夏治”适合的是体质阳气不足、阴寒偏盛的人群以及患有各类寒性疾病的患者。包括: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疾病;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腹泻、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脾胃虚寒性疾病;3、各类痛症——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腿冷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虚寒性的疾病,以及因过度运动引起的网球肘;4、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5、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如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疲劳、体虚易感以及免疫力低下等。

人民网:数据显示,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发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而夏天一到,年轻人又贪凉,更容易伤害脾胃。如何通过“冬病夏治”治疗慢性胃炎?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疗程结束后,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徐艺:“冬病夏治”需要辨证论治。比如,患者遇寒则胃痛或者遇寒则胃胀,可选择穴位贴敷,贴在神阙、中脘、肝俞、胃俞等穴位,如果病人合并了腹泻,穴位敷贴可选择天枢、大肠俞等穴位。不同的科室所选择的药物也不太一样,比如,消化科会选择肉桂、干姜,呼吸科会选择白芥子这类辛温发泡的药物。除了穴位贴敷,还有其他方式可以选择。年轻人工作比较繁忙、经常出差,不方便喝中药,可以试一试中药的泡茶。对于一些老年人,时间相对富余,可以选择艾灸、针灸、刮痧等中医的外治法。

在注意事项方面,使用穴位贴敷之后,患者尽量不去游泳或者洗澡;其次,温热的药物会对皮肤表面产生刺激,可能出现皮肤红肿、起水泡,要注意清洁;另外,“冬病夏治”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如果在夏天治疗效果不错,那么应连续进行3年“冬病夏治”的治疗。除此之外,需要强调的是,“冬病夏治”只是一个养生手段,起到减轻疾病、预防疾病、强健体质的作用,生病时应正常就医,切不可因为“冬病夏治”就擅自停药。

人民网: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这类长期需要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是否适合“冬病夏治”呢?

徐艺:对于糖尿病这类慢性病的患者,一方面要按时吃药,另一方面只有当其血糖控制很好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冬病夏治”。对于高血压的病人,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很多患者都是肝阳上亢,不太适合使用温热的药物,用了以后也许血压会升得更高。此外,即便患者可能遇寒胃痛、遇寒腹泻,但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也不太适合用“冬病夏治”的手段。因为“冬病夏治”的目的是让阳气更好地生发,对于肝火上炎、易发怒的人群都是应该规避的。

人民网:刚才我们多次提到三伏贴。一到三伏天,不少医院里就会排起长长的等待敷贴的队伍,三伏贴到底哪些群体适合?我们也注意到,网上有关三伏贴、艾灸这类养生产品越来越多,便宜又方便,这些东西靠谱吗?

徐艺:三伏贴不适合怕热的、口干喜冷饮的、脾气暴躁的、身体强壮的、营养过剩的,这种人群我们叫热性体质。高血压的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也要规避,或者在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可自行处理的艾灸、三伏贴,那么是不是可以去贴?我认为,还是要去医院辨证论治,要结合自身的体质。在此基础上,作为一个养生保健的方式,患者可以在家里面选取一些安全的穴位进行使用,比方说足三里、神阙、内关、中脘等。

人民网:对于不适合“冬病夏治”的群体,如何在夏日做好保健呢?

徐艺:不管是哪一种人群,每个季节都要按照对应的生活方式来处理。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合适的运动能够增强人体阳气。散步、慢跑、游泳以及太极拳、八段锦,对于阳虚、气虚的人来说,长期坚持养阳效果更好。不过,夏天运动要避免暴晒,早晨或傍晚进行更好,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此外,夏天可以用艾灸悬灸关元、足三里、大椎等穴位,这些都是补阳气的保健穴位。

饮食方面,阳虚严重的人群在夏天可以吃一些高丽参、肉桂、当归、羊肉汤等,不过要根据体虚的程度调整饮食频率。夏天怕热、易上火的、脾气暴躁的人群,可以选择一些疏肝、养阴、泻火的方法,比如玫瑰花、淡竹叶、石斛、莲子心等泡茶降心火,也可以吃一点百合、山药等,当然最好的食材就是西瓜,解暑生津。另外就是精神上的调整,要保持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责编:耿志超、吴纪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