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徐州①|"彭城七里",文脉里的新徐州
编者按:大到一个省,小到一座城,都有诸多星光闪耀的标签,它们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果,是江苏综合实力的不同侧面。有些成绩、荣誉虽属国内拔尖、业内头筹,但并不为外界所熟知。
4月起,人民网推出“你所不知道的江苏”专栏,向你介绍“苏大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首站,我们走进徐州。
提起徐州,你会想起什么? 如果你没去过徐州,印象里或许还是那个曾经的“一城煤灰半城土”。但你所不知的是,它通过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如今已成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苏北“江南”。
如果你没去过徐州,脑海里可能对它还停留在老工业基地的固有认知。但你所不知的是,它还是“淮海粮仓”,连续多年实现粮食产量过百亿斤;作为冠军之城,它先后培育44人获得110次世界冠军;浸润在千年文脉里的它,正通过打造“彭城七里”呈现历史文脉,焕新示人。
如果你没去过徐州,或许只知道,它不过就是一座苏北城市。但你所不知的是,这座冲刺“万亿俱乐部”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座城联结九座城,成为盘活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的战略“棋眼”。
徐州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宝藏”?其实,还有很多。
今天,我们走近“彭城七里”,带你领略文脉里的新徐州。
手执圆扇、身披汉服,济南姑娘陈艳茹站在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阶梯处,侧对着266米的徐州第一高楼,别有寓意的“一眼望千年”打卡完成。
“两汉文化看徐州,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
很多人不知道,徐州人对烧烤的喜爱从汉代就有了汉画像石记载;北宋文豪苏轼曾在徐州担任知州两年,抗洪冶铁、劝农耕桑的故事根植于此;从大汶口文化到大运河文化,从城下城遗址到地上的明清建筑,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在徐州赓续绵延。
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在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中,可以看见文脉里的新徐州。
汉画像石“庖厨图”上的烧烤场景。 人民网记者 张玉峰摄
用烧烤“串”起古今
了解一座城,先从美食开始。去年,山东淄博烧烤火爆出圈,但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徐州对烧烤的喜爱,在汉代就有了记载。
云龙湖畔,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里藏有1600余件汉画像石,集中反映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场景,其中“庖厨图”就记录了徐州烧烤。石刻图案上,一人俎上切肉,一人持扇翻烤,跨越千年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只是一块汉画像石,没想到折射出如此接地气的历史文化。”陈艳茹感叹道。
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被誉为“汉代三绝”。其中,汉画像石又被称为汉代“石上的史诗”。
“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人就已经迷上了烧烤撸串。”徐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钊介绍,“除了汉画像石,徐州出土的烧烤器具也印证了这段历史,比如西汉早期的青铜烤炉,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还有徐州土山出土的部分东汉陶器,造型与现代烧烤所用火炉类似。”
美味传承千年,早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夜幕降临,烤串混合辣椒、孜然的香气,弥漫在烧烤店各个角落,味蕾便记下了徐州味道。如今,在大街小巷找寻、品尝美食,成为各地游客热爱这座城的另一个理由。
陈钊在拍摄云龙山上的“东坡石床”。 人民网记者 张玉峰摄
与苏轼“跨时空对话”
北宋文豪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的抗洪故事为人们熟知,但鲜为人知的是,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两年,不仅抗洪冶铁,还劝农耕桑,同样在当地留下了不少佳话。
南起云龙山脚下4300年前的下圆墩遗址,北到故黄河苏轼为纪念抗洪所建的黄楼。从云龙山登高远眺,向北俯瞰,纵贯南北的文脉资源跃然呈现。完整走一趟,总会听到有关苏轼与这座城的动人故事。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这首《登云龙山》便出自苏东坡之手。两年时间,他在徐州留下了300多篇诗文作品。
徐州曾经凭借丰富的煤、铁资源闻名全国。900多年前,正是苏轼在徐州西南50里的白土镇发现了品质优良、储量丰富的煤田,不仅解决了当时居民冬天烧火取暖的问题,也保障了利国监冶铁的燃料供应,还拉开了徐州使用和开采煤炭历史的序幕。
“从徐州现有的文化遗存来看,黄楼、云龙山、放鹤亭、东坡石床、黄茅冈、百步洪、燕子楼、快哉亭等名胜古迹都有苏轼的印记。”陈钊介绍,苏轼曾带领徐州百姓成功抵抗了一场洪涝灾害,并利用项羽故宫的旧木料修筑了一座“黄楼”,即是取“土能克水”之意。
“荡荡清河埔,黄楼我所开”。为留住这份怀念,上世纪80年代,徐州在故黄河畔重修黄楼,成为徐州历史文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这座城市不屈的精神象征。
今年春天,大型湖岛夜游实景演出《彭城风华》在云龙湖再次上演。剧目以苏轼两年徐州知州经历为线,再现其抗洪修堤的爱民故事。苏公塔下,游人乘舟泛湖,在诗情画意中与苏东坡“跨时空对话”。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与徐州第一高楼同框。 人民网记者 张玉峰摄
在彭城七里“Citywalk”
工作之余,陈钊还爱好摄影。沿着古城肌理边走边拍,他总能把历史典故讲得生动有趣。
“仔细看这张明嘉靖年间的《徐州府志》,图上数百年前的徐州城郭街道虽历经沧桑,这段3.5公里的‘轴线’几乎未变。”徐州博物馆内,陈钊又讲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条“轴线”上,既有徐州汉代至明代“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城叠城壮观景象,也有代表各个时期的众多历史文化资源。那里,是徐州千年文脉的基底。
一年前,这段3.5公里的“轴线”有了更具标识的城市IP: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按照规划,当地要将这里打造为“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文旅商居人文烟火的繁荣集聚”。
眼下,徐州正全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到一年的工夫,已梳理出235处历史遗存,将与现有历史文脉节点结珠成链。此外,通过对老城区空间资源的梳理,徐州重新规划交通出行体系,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引入文商旅新业态,打造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虽是“三刷”徐州,陈艳茹头一回听说“彭城七里”,她一改原定的“特种兵式”出游,来了一场“Citywalk”。
行走发现,云龙山与徐州博物馆不久前实现了贯通开放,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紧紧“相拥”,呈现出“公园里有博物馆、博物馆在公园里”的景象。
“‘彭城七里’打破了各点位之间的空间隔阂,把每段关于徐州的文脉故事自然融合。”徐州市“彭城七里”文化展示组组长、市文广旅局二级调研员韩峰指向重新修建的鼓楼,“瞧,鼓楼以北是文庙街区,向南则是徐州商业中心。古今文化,在此交相辉映。”
随着“彭城七里”梯次焕新,文脉里的新徐州将更值得细细品读。这,正是快哉徐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