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职业大学构建大运河文化协同育人体系
古朴典雅的兰花丝巾、针脚细密的蜂鸟镜面、栩栩如生的仙鹤挂灯……每周四,在扬州市职业大学“交融薪生”扬州刺绣非遗工坊,都有不少学生沉浸在飞针走线的世界里。
据该校党委书记马顺圣介绍,这是学校“运河思政”的融合课堂之一。老师们以“延续文化血脉”为主题,以因运河而兴的扬州传统文化为线索,轮流授课,让学生现场感受非遗魅力、学习非遗技能。近年来,扬州市职业大学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进校园”,加快建设“运河思政”协同推进机制,着力打造“运河思政”教育的拳头产品,积极建设新时代高水平职业大学。
打造“运河思政”校园品牌
“剪纸是一门艺术,它分为单方剪、二方连续剪、对折剪、三角剪、四角剪、五角剪……”今年7—8月,在扬州市邗江区沿湖村学习苑,扬州市职业大学“雨润花朵”校外教育活动为十余名留守儿童讲授非遗剪纸技艺。
据了解,“雨润花朵”项目由扬州市职业大学联合邗江区方巷社区教育中心和高邮车逻镇社区教育中心开展,从2009年启动至今,已经形成了以“德育与素质”“体育与健康”“智育与技能”“美育与艺术”和“劳动与生活”为模块的青少年校外教育课程体系,开设通识类课程、素质类教育课程以及灯彩、刻画、折纸、扬剧等非遗传承乡土特色类教育课程共30多门,累计受益的青少年达8.4万人次。
通过工作坊打造“专业+社团”平台,向学生和村民传授扬州的非遗之美。2023年,扬州市职业大学与沿湖村共建艺术实践基地,工作坊师生文创作品《苏州村上长漾里乡旅度假村品牌形象设计》获2023年第十一届NCDA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乡村振兴主题省一等奖、国赛二等奖。
数字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播
为提高城乡流动人口文化素养,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扬州市职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因地制宜,结合地区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打造“运河文化教育基地”,组织近郊居民群众开展导游、剪纸、手工制作及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让学员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获得再就业的机会。
“学校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云端探索、研学实践等为师生立体化呈现一堂穿越历史、横跨中国的‘运河大思政课’。”马顺圣介绍,扬州市职业大学目前共有54名思政研学导师,依托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江都水利枢纽、WCCO等研学基地和社会机构,先后组织开展了“红途研学”“我是党课主讲人”“红色基因代代传 扬州党史我来讲”“跟着地名学党史”等多项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
同时开发出多条“大运河思政研学”精品路线,以项目、活动、课程和科研为载体,以一体化实施、沉浸式教学等途径,聚焦社区“一老一小”,打造精品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还开设了非遗传承、运河研学、扬州地域文化等课程,引导学生感受“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魅力。
原创歌曲唱响运河情
“将‘赤子心·运河情’原创文艺品牌与高校思政教育相勾连,逐步探索出以文化品牌促思政教育的高校思政建设新路径”。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亚鸿表示,学校围绕运河题材创作了“运河”系列组歌27首,多方位展现运河文化的风韵与魅力,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特色品牌。
近年来,扬州市职业大学立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着力打造贴主题、贴主流、贴实践的“赤子心·运河情”原创文艺品牌,推动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
注重大运河文化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会通,形成交相辉映的大运河文化育人谱系。马顺圣说,扬州市职业大学将进一步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整合大运河文化资源并持续优化,形成运河文化、运河思政、运河研学全链条,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进校园”工作,引入大运河文化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细化课程建设的思政元素,传承好大运河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孙生民 梁孝梅 刘仪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