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江苏如皋:绿色农业富百姓

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
2023年11月28日07:05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在家门口就有钱赚,月工资4000元”,王友华从今年开始无须再外出务工了。这位江苏如皋市长江镇知青社区居民说,这得归功于他们的带富能人沈玉华。

沈玉华跑过30年的运输,返乡创业办起如意生态园,专门从事鳗鱼养殖。“现在每斤鳗鱼售价四十多元,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沈玉华说,他做的是生态养殖,也得益于当地好的生态。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走进如皋,一幅幅践行绿色产业富民的图景展现在眼前。近年来,当地着力推广生态种养、农旅融合,以绿色产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今年上半年,如皋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7元,同比增长6.4%。到今年底,预计该市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65万元。

沈玉华(右)在温室大棚内为村民讲解鳗鱼养殖过程中的细节。人民网记者王继亮摄

沈玉华(右)在温室大棚内为村民讲解鳗鱼养殖过程中的细节。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生态养殖带来“好钱景”

知青社区位于江中之洲长青沙,2020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沈玉华创办的如意生态园,就利用长青沙四面临水的地理优势,以鳗鱼养殖为主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特色养殖。

和王友华一样在如意生态园就业的村民有15人,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企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得益于乡村振兴的好政策。作为致富带头人,也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沈玉华表示。

记者从如皋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当地在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同时,把发展绿色养殖业当作重要课题来抓。

走进江安镇合作村新时家庭农场,处处是花木扶疏,这里是一座现代养猪场。负责人周海明介绍,他养殖了上万头生猪,但粪便如何处理过去是他的头疼事。如今,种养循环模式有效解决了他的困扰,还实现了变废为宝。

“粪污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每年80万千瓦时可以维持农场供电,产生的五百多吨沼渣和沼液又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作为农场果树的肥料。”周海明说。

据了解,如皋市近年在养殖、贮存、利用三个环节严格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备标准,整改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场292家、畜禽养殖专业户2972家、其他适度规模养殖的散养户5724家。全市15家畜禽粪污服务主体对接1100多个畜禽养殖场(户)、640个种植园区,并签订服务协议,实现了农业生产废料的循环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村民刘炜连正在采摘园干着农活。人民网记者王继亮摄

村民刘炜连正在采摘园干着农活。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农旅融合吃上“旅游饭”

11月22日,记者见到刘炜连时,他正在采摘园干活。得益于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他所在的城北街道平园池村3000多人口,吃上“旅游饭”的就有七八百人。村支书刘炜建介绍,他们村也曾发展滞后,改变来自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治理,因地制宜挖掘荷藕栽植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记者探访发现,如今的平园池村除了千亩生态藕池文化园,还有农产品采摘园、水竹园、牡丹园等,新近还增加了小火车、观光飞机等网红游玩项目。刘炜建说:“游客在这里可以春赏牡丹、夏观荷花、秋看菊花、冬有梅景,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吃住游样样都有。”

上海游客吴春宏告诉记者,他退休后每年都要来平园池村游玩两三次,他和老伴就是奔着这里的乡村风景和土特产来的。“看惯了大城市的热闹,却能在这儿看到小时候的乡愁记忆,让退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吴春宏笑着说。

“游客多了,农产品紧俏了,老百姓也有事做了。有的在景区做事,有的到采摘园、养殖基地干农活,还有的售卖农产品。”刘炜建说,“以前村民销售农产品要运到菜市场,自从农旅融合后,菜市场‘搬’到了家门口。”

在如皋,农旅融合做得风生水起的还有如城街道顾庄社区,这里是如派盆景的发祥地。社区党总支书记陈亚鹏介绍,自2017年以来,顾庄社区推进高效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形成了农旅融合的鲜明特色,已建成顾庄生态园和游客接待中心等多个旅游项目。

当地八百多户村民家家栽种花木,户户蟠扎盆景,随机走进一户便如进入一座私家园林。“家家的庭院各有特色,比公园里的风景还要精致,雀舌、黄杨、柏树、罗汉松等应有尽有,还有假山盆景、小桥流水,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花木盆景种植大户王广明说。

现如今,顾庄社区“田园融合庭院、庭院装点田园”相得益彰,“特色庭院”长廊与桂园、凤栖园、五松园等景点串连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区。“村民们靠着乡村旅游带来的年收入人均超过4万元。”陈亚鹏说。

(责编:张鑫、吴纪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