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持续擦亮这张文化“金名片”——让古老昆曲重焕青春
作为一名昆曲旦角演员,35岁的山东聊城姑娘由腾腾终于在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诞生地——江苏省昆山市找到“归属感”。
2019年,由腾腾通过人才引进来到昆山当代昆剧院。作为全国八大昆剧专业院团之一,昆山当代昆剧院是昆曲发源地唯一的昆剧专业院团。传承经典昆曲折子戏、让更多青年爱上昆曲……在昆山,由腾腾感到这项古老的艺术重焕青春。
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据介绍,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昆山已走过5个年头。这些年来,昆山先后组织全国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在昆山演出,现场观演人数达12万人次,前4年累计线上观演超2.1亿人次。
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周伟表示,昆山站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坚定扛起“百戏之师”发源地的担当,更加注重守正创新,保护好昆曲文化、传承好昆曲艺术、发展好昆曲事业,持续擦亮昆曲这张最有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昆山担当。
激活戏曲源头之水
1993年出生的昆曲武旦演员张月明在昆山当代昆剧院工作,并亲切地将单位称为“昆昆”。她与“昆昆”的粉丝每周都有一个约定,因为“昆昆”的昆曲文化中心每周都会推出“良辰雅集”等多项活动。
不同于被数百个座位环绕的大剧院,活动演出的舞台是一方“小场地”——一块题写着“古色今香”的牌匾悬于几十平方米的舞台之上,台下摆放着几十张凳子,质朴却有韵味。这样的场地也让张月明与观众的距离更近。她一边唱,一边为观众讲解昆曲的基本知识。
作为武旦,张月明有一身“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真功夫”。舞台上,她为观众展示长兵器、短兵器的“绝活”,赢得阵阵喝彩。在张月明看来,糅合“唱念做打”、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昆曲典雅优美,是真正的“阳春白雪”。她会在短视频平台讲解有关昆曲的点点滴滴,收获了不少粉丝。
每次雅集上,她还会介绍昆曲的发展历史。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形成新的声腔。自此,昆曲从苏州一带流行至全国各地,成为明中叶至清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优秀剧本均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在特色的活动中,观众与昆曲演员、昆曲艺术的距离被不断拉近。许多在幕后的表演者也走到台前。
27岁的山东小伙儿赵克程多年来苦练传统乐器——笙。从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后,他没有走进民乐团,而是走进昆剧院。
相较于独奏、合奏,在剧院为昆曲伴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赵克程的演奏需要与鼓声、笛声以及演员等配合默契。最开始,赵克程不了解昆曲的程式,节奏只能靠蒙。经过不断琢磨,他找到鼓点,胜任了工作。
作为昆剧院团支部书记,赵克程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接触昆曲、了解昆曲。“昆昆”在西安的演出吸引了900多人。望着座无虚席的观众席,昆曲演员表演得越发起劲。
这些年来,“昆昆”坚持以昆曲为媒介,创作推出了《顾炎武》《梧桐雨》《浣纱记》《峥嵘》《描朱记》等作品。
值得关注的是,昆山当代昆剧院以戏带功,培养出国家一级演员和一批青年人才,先后获得全国戏曲领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江苏省文艺大奖表演金奖等多项重要奖项。
昆山专门制定实施《昆山市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2)》,明确实施“昆曲发展”基础建设六大工程、23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多部门协同、多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昆曲保护工作机制。结合“江南文化”品牌打造,昆山明确16项昆曲传承发展重点工作,进一步夯实昆曲传承根基。昆山对昆曲保护财政投入也是“铆足劲”,近年来全市用于昆曲保护传承资金达1亿元以上。
青春助力昆曲艺术创新
1994年出生的昆曲演员黄朱雨是土生土长的昆山人。11岁时,他被昆曲老师选中,进入上海戏曲学校,开始长达10年的昆曲学习。黄朱雨回忆,那时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昆曲是什么。
学习昆曲后,学校每天早上6点的早功是黄朱雨的必修课。他成为一名昆曲演员前的训练就像“死过一次一样”,也正是这样的“涅槃重生”带给他扎实的基本功。
在黄朱雨看来,新中国成立后,昆曲重显华音就是始于传承与创新。上世纪50年代,《十五贯》被改编为昆曲,并成为昆曲的代表性作品。1956年,《十五贯》进京演出,引起轰动。
在黄朱雨的记忆中,青春版《牡丹亭》是推动昆曲普及和观众年轻化的重要载体。该剧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多地艺术家携手打造,保持昆曲抽象写意和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利用现代剧场的概念,以青春亮丽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让昆曲“火”了起来。
2016年,昆山当代昆剧院成立后,黄朱雨回到昆山从事戏曲工作。工作之余,他也对创作充满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与王氏姐妹(王弗、王闰之)一生的情爱纠葛引起他的注意。在与青年编剧于莎雯沟通后,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创作。
作为青年昆曲演员,黄朱雨并未拘泥于传统故事,将眼光局限于苏轼与第一任妻子王弗的恩爱生活。他创新性地将舞台展现给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从她在镜前化妆的细节入手,探讨她为爱不惜模仿他人的可悲可叹的一生。该作品也成为昆山当代昆剧院首个青年人才创作项目。
在黄朱雨勇于尝试的背后,是昆山市政府不懈的支持。该作品在创作之初就被列入昆山市政府重点工作报告,还入选江苏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苏州艺术基金2020年度扶持项目。
在青春版《牡丹亭》饰演柳梦梅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俞玖林,也选择回到昆山巴城。位于昆山市巴城东大街的俞玖林工作室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俞玖林在这里同年轻人谈戏、唱戏,为昆曲表演注入青春活力。
目前,昆山市拥有昆曲研究会、缘源昆曲社、昆玉堂昆曲研习社等6个昆曲社团,俞玖林工作室、顾卫英“一旦有戏”工作室等5个昆曲工作室,为常态化开展昆曲展示传承活动提供了便利。
多年来,昆山坚持进行巡演活动,先后走进上海、南京、宁波、厦门、潮州、香港等城市,进一步提升昆山昆曲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昆曲文化一代一代传承好、弘扬好
在昆山市信义小学,室内篮球场里站满百余名学生,他们在优美的昆曲声中跳起广播操。广播操从昆曲表演中的动作脱胎而来,一动一舞都显得典雅自然。
信义小学校长许蕴霞介绍,昆曲广播操是由俞玖林工作室编排,让学生进行身体活动的同时,还可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4岁的河南姑娘刘渊源2015年来到昆山,是该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昆曲是昆山绕不开的话题,她购买了不少昆曲书籍学习,并邀请专业昆曲老师共同打造“昆唱古诗词”特色项目,希望通过昆曲对学生进行有“家乡味”的美育教育。
伴随着昆曲音乐,运用昆腔演唱《天净沙·秋思》《阳关曲》等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成为她课堂的一大特色。课堂外,她还带领学生进行原创课本剧创作,编排《刘胡兰》《范仲淹》等课本剧。“昆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希望带给孩子们创新的意识与勇气。”刘渊源说。
随着悠扬的《牡丹亭》下课铃声,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社团。他们穿上练功服,学习昆曲的一招一式和经典片段,这成为信义小学下午放学后独特的延时服务。
信义小学的做法是昆山推动昆曲薪火相传的缩影。自1991年昆山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创办昆山首个“小昆班”以来,全市“小昆班”已发展到21家,实现区镇全覆盖,共培养昆曲学员5000余名。截至目前,昆山已奖励资助来自全市9个“小昆班”及上海戏剧学院附属学校委培班的67名优秀昆曲少儿人才。
如今,这些由昆山当地学校培养的昆曲学员获得上百个国家级奖项,百余名学员被选拔进入专业院校深造,近20名成为优秀专业演员。
为进一步加强昆曲后备人才培养,昆山成立“昆山市小梅花艺术团”,连续举办11届“小梅花全国少儿戏曲大赛昆山选拔赛”,为昆曲后辈人才发展提供舞台。在此基础上,昆山坚持开展昆曲基础理论研究,截至目前,已公开出版昆曲相关著作30多部,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昆曲学术论文数十篇。
浓厚的文化与繁荣的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昆山的“双面绣”。600年前,昆山孕育昆曲这个世界文化遗产。600年后的今天,迤逦清音昆山起,昆曲艺术又迎来新的时代。(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