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盐碱地油菜亩产新纪录在江苏东台诞生
交汇点讯 6月2日,江苏东台市金东台农场的200亩油菜田上,收割机缓缓驶过成熟的油菜田,扬起一阵油菜碎渣。滋养着油菜生长的这片土地,却是一片典型轻度盐碱滩涂地。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现场测产,所有人都在紧张地等待着一个结果,盐碱地上种出来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产量能达到多少?
“中油杂501”,破纪录!
现场,收割机一次收割大约宽5米,长160米的油菜地,经过三趟收割后,实收面积达3.58亩。收割完毕后,油菜籽像黑色的瀑布一般从收割机中倾泻而出,很快就在塑料布上堆起一座小山。“今年的油菜质量真不错,杂质真少!”现场专家对着新鲜“出世”的油菜籽连连称赞。
46.35kg、47.40kg、53.05kg……一袋袋沉甸甸的油菜籽被搬上称称重,专家们仔细地收集着塑料布上剩余的油菜籽,争取一点也不浪费。有人笑道,“别小看这最后的一点籽粒,说不定就能靠它逆袭呢。”
当然,经过简单称重的菜籽重量并不是最终决定其“命运”的结果。还需要对菜籽进行杂质含量测定,并用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量,最终按照科学标准折算实际产量。
“咱们可得实事求是计算,马虎不得!”专家测产组组长、西南大学教授李加纳笑着说。测产专家们在田间地头,围成一圈坐了下来,每个人拿起手机计算器,几十个数据在一遍遍计算中将这片菜籽产量的“神秘面纱”慢慢揭开,最终答案呼之欲出,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最终,李加纳代表专家测产组郑重地宣布了测产结果:现场实产结果显示,示范田中油杂501实收面积为3.58亩,实收籽粒产量为1159.44公斤,测定含水量为10.63%,杂质0.4%,以标准水杂含量11.0%计算,实收菜籽产量为323.87公斤/亩。
“323.87公斤!破纪录了!”现场一片欢腾。按照这片油菜的实收亩产表现,亩产油量约163.17公斤,比当地油菜平均单产增加59.2%,比当地油菜平均亩产油量增加82.3%,创全国盐碱地油菜高产新记录。另外,种植油菜后土壤盐含量降至约1‰,是周边冬闲区盐含量的50%左右。
从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这是近年来我国育种观念的一大变革。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洁夫介绍,油菜“耐盐碱高产高油”技术模式是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支持下,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联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协同创新,以耐盐碱耐密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为核心,集成机械化联合精量播种、密植抗盐栽培、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绿色综合防控、机械收获等技术研发而成。
其中,“中油杂501”是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历经10年攻关选育而成的优势品种,水培下耐盐碱能力高达6‰以上,区试(种植密度每亩2万株左右)平均亩产213.11公斤,比对照增产12.66%,含油量高达50.38%,平均亩产油量比对照增加26.93%,配套密植高产新技术,2022年“中油杂501”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湖北襄阳创造了亩产419.95公斤、亩产油量211.57公斤的纪录。
“专家实地考察一致认为,中油杂501在盐碱地全程机械化生产中表现出丰产性好、田间病害发生轻、抗倒性强,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李加纳说。
“以种适地”,盐碱地变良田
在盐碱地上种植油菜取得成功,对于我国开发利用盐碱地,改善修复盐碱地生态意味着什么?
我国目前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亿多亩,是国家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1.85亿亩。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济作物技术处处长汤松告诉记者,面对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新形势新要求,盐碱地治理以“改”为主的观念依旧存在,“以种适地”盐碱地治理新理念认识不深、耐盐碱植物品种创新不足、盐碱地利用技术体系支撑薄弱是当前我国盐碱地改造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且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供给安全面临巨大风险。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半壁江山,在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中占据核心地位。油菜耐盐碱能力在大田作物中具有突出优势,且我国东北、西北、滨海、黄河中上游和黄淮海平原五大盐碱区与油菜适宜种植区气候条件一致,开发利用盐碱地扩种油菜是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增强我国油料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途经。
“这次在江苏的测产结果,对于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升油料作物产能、修复耕地给予了充分的信心。”汤松认为,油菜“耐盐碱高产高油”技术模式的应用,克服了盐碱地出苗难、经济产量低、机械化难度大的关键问题,实现了盐碱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目标,标志着油菜在“以种适地”利用盐碱地上取得重大突破。
据专家估算,我国盐碱区可用于油菜生产的面积在一亿亩左右,推动“耐盐碱高产高油”技术模式在盐碱区应用,以我国当前油菜平均单产140.3公斤/亩,含油量44%计算,将年增加菜籽油供给约617万吨,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4个百分点左右,对推进盐碱地生态修复与农业绿色循环发展、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意义重大。
“江苏经验”有望在长江流域广泛推广
在全国盐碱地油菜种植中,为何在江苏能破纪录?
李加纳认为,一是由于选用了“耐盐碱高产高油”的油菜新品种,二是由于推广了配套密植高产新技术。他进一步解释,“目前全国的农产区的油菜种植密度一般在2~3万株每亩,而在江苏盐碱地种植示范点,采用了5万株每亩的种植密度,并且在技术上增强抗倒伏性,多种因素结合才有了如此亮眼的数据。”
创下的纪录是否可推广可复制?李加纳说,从示范种植结果来看,今后在适宜的地区采用更高密度的种植方式,同时选用高产品种,是油菜取得高产基本条件,这对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都有推广借鉴意义。
“我们在种植中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帮助油菜健康生长。”张洁夫介绍,在盐碱地种植示范地,集成优质高产耐盐碱的油菜品种,搭配无人机施药、精准肥料使用等措施,其中化学调控2次,无人机飞防2次,让盐碱地上开出“高产之花”。
“期待这种模式能在江苏的沿海盐碱地区域,甚至长江下游地区进一步得到推广,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和使用安全。”张洁夫说。
另外,江苏省农科院也在加紧培育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油菜新品种。例如,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耐盐高产高油油菜新品种“宁杂811”,耐盐性较强,种子在 250mM NaCl 浓度下可正常萌发,在含盐量 6‰左右的盐碱地能出苗。区试平均亩产 213.16 公斤,比对照增产 10.1%,含油量 48.95%,平均亩产油量 101.94 公斤,比对照增产 16.5%。另外,抗病性、抗倒性强,株型紧凑,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
记者了解到,耐盐碱高产高油新技术模式优选抗倒和抗病性强的品种,在保证高产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农药和化肥用量,减少了土壤污染,且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提高了周年肥料利用效率,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盐碱地变“聚宝盆”,已经成为了现实。张洁夫介绍,耐盐碱高产高油新技术模式以耐盐碱高产高油宜机油菜新品种中油杂 501、宁杂 811 等为核心,实现了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人工、农机具、农药、化肥等投入上每亩生产成本约 400 元左右,可节约生产投入 100 元以上。同时,在沿海滩涂轻度盐碱区,每亩可多生产 50-90 公斤菜籽油,效益增加 1000 元以上,促进油料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