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沛县:“草根足球”往事与新生
淮海经济区“村界杯”农民足球赛现场。白雪摄
踢完“村界杯”,八堡村46岁的孟涛和七堡村53岁的李强又去忙各自的生意了。他们分别是江苏沛县鹿楼镇七堡八堡村足球队U40组和U50组的队员,“五一”期间刚刚回来参加了淮海经济区“村界杯”农民足球赛。
平时各忙各的,闲来相约踢球,是当地一众足球爱好者的传统。连续四年的春节,八堡村足球场就没闲着过,特别是今年的球赛从正月初一踢到初七,从本地火到网上,也引出了“五一”档这场有7支农民足球队参加的“村界杯”。
对这里的百姓而言,日常周末的“约圈”和像这样重要节日的“大赛”,都是他们为之欢欣的乐事。这里的人们为啥爱足球?原来,沛县蹴鞠活动古已盛行,每逢春节组织球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年间,而农民在打谷场上“踢布蛋”则是如今一些耄耋老人的早年记忆。
1977年,沛县八堡果林中学足球队合影。沛县七堡八堡村足球协会供图
八堡村第一只足球
七堡村、八堡村两村相邻,人们对足球的热爱不约而同,也不分男女老幼。
这份热爱的源头在哪里,八堡村82岁的村民刘洪爱说不上来,只记得“我打小就看村里的大人们踢‘球’,他们踢,我跟着跑。”
“那时候其实没有球,我们用烂布条缠成团,叫‘踢布蛋’;没有球鞋,就光着脚踢;没有球场,就在打谷场上踢;没有计时器,就在球场边上点一根香,燃完差不多30分钟。”刘洪爱回忆。
直到1958年,八堡村才有了第一只足球。“这家3分钱、那家5分钱,村里家家户户都出钱了。”74岁的翟居义记得那是在一个夏日,当年20岁的李仅堂揣着乡亲们一起凑的25元钱,背着馍馍步行30公里去县城买足球。第一趟没买到,得知邻县有足球卖。第二天一早又出发,步行来回100多公里,终于买到了手。
谈起当年的场景,翟居义娓娓道来:“我们一群小孩和几个大人在村口等得望眼欲穿。足球到了,村里还举行了一个开球仪式,接着迫不及待地办了一场球赛过把瘾。”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民对足球的感情可谓“宁舍一顿饭,也要把球看”。“上世纪60年代,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只羊。我父亲很爱足球,他看到村里的球员吃不饱,就想把家里的羊卖了给他们改善伙食。”年过九旬的李心明身体依然硬朗,他在年轻时带队参加过1987年的全国农民足球赛。
李心明、刘洪爱、翟居义……基本都是一家几代人踢球,这样的“足球世家”在七堡村、八堡村比比皆是。“七八十岁的老头都能踢上几脚,老太太也知道什么是越位。”七堡八堡村足球协会会长李居海笑着说。
“19号越位了,裁判快吹哨。”今年春节球赛时,村民们看到一名队员明显越位,在球场边齐声高喊。这在当地早已见惯不怪。
“草根足球比赛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会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党总支书记陈友民认为,这种不重输赢、原生态的群众体育活动,不仅在线下受到村民球迷的欢迎,在网上也受到大量网友的追捧,还原了体育的本色。
1980年代,村民们在打谷场上踢球。沛县七堡八堡村足球协会供图
代表全省踢比赛
在后生们眼里,翟居义称得上是一位“足球教父”。1970年代起,当地足球运动逐渐走向专业,就和他有关。
1973年,翟居义获得了到徐州师范学校体育专业进修的机会。“老师们来自北京、天津这些大城市,给我们讲踢球的规则、动作要领和专业知识,我记在本子里,又去图书馆借书看。”翟居义用手比了一只足球直径的距离,说他多年的足球笔记大概有这么厚。
进修一年回村后,翟居义被八堡中学聘为足球教练,大批青少年开始接受专业训练,球赛也逐渐变得规范起来。
据《沛县志》记载,1980年,县里农民体育活动多以武术、足球为主,闲暇时一些农民自发组织在生产队禾场上或麦苗里踢足球。1986年春节,七堡村组织农民足球队邀请赛,安徽省、大屯煤电公司、朱王庄、鸳楼乡等代表队参赛,每天观众达5万人次。那一年,李居海12岁,他记得,“麦垛上、树上全是人,还有爬上房顶看的,那场面可壮观了。”热情的村民们也拿出准备过年的食物,像酥菜、丸子、发馍等送给运动员吃。
1987年,七堡八堡村足球队代表徐州市参加江苏省农民足球比赛,获得了全省冠军。同年10月,这支球队又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农民足球赛,获得了第六名的成绩。也是在这场比赛中,当年17岁的李强引起了不少教练的关注。一位来自北京的教练见识了他精湛的脚法,邀请他加入球队。“因为家庭的原因,我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家乡,但我的生活一直没有离开过足球。”如今已年过半百的李强,颠起球来依然游刃有余。
足球运动在两个村扎根生长的过程中,深深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村民,其中也不乏有人踢到了专业队。“受我们这里足球氛围的熏陶,我女儿李丹娣从小喜欢足球,曾在江苏女足效力3年多。”李居海介绍,仅他们两个村而言,因足球特长被选拔进入省市体校的足球运动员就达50人以上,先后入选国字号的球员共有4人。
“小时候我觉得父亲的脚有魔力,他让球往哪个方向滚,球就往哪个方向滚。”46岁的燕宪誉是七堡村人,1995年从徐州市体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沛县体育局工作,一直从事着体育工作。他说,是足球塑造了他的人生轨迹。
淮海经济区“村界杯”足球赛现场观球的群众。白雪摄
足球运动与乡风文明
李心明的儿子李和强曾在1986年到江苏省体校学习足球。后来,李和强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当时针快指向下午4点时,他总是雷打不动地停下手中的活儿,赶到当地一所小学教孩子踢足球。原来,他还是一位兼职足球教练。
在此次淮海经济区“村界杯”农民足球赛开幕式上,翟居义带着女儿和外孙为比赛开球。除了自己当过体育教师,翟居义的女儿和长子也都是体育教师。这种基于足球的因素形成的“体育教师多”在当地是个有趣的现象。
4年前,翟居义、刘洪爱等几名退休体育老师向村里提议把村口一块荒地建成足球场。提议一拍即合,村民们帮忙平整土地、拉铁丝网,撒上草种,装上球门,足球场建了起来。在李居海看来,有了正规的球场,让当地的足球运动获得了新的生机。
2020年春节,七堡村和八堡村以村为单位组队在足球场办了一场比赛。“队员不分年龄、球技,大家不在意输赢,也没有名次,为的是享受足球运动带来的快乐。”李居海说,那次春节球赛,上场踢球的有30多人,踢了整整七天。从这次开始,每到过年就有球赛,直到今年春节火出了圈。当地群众过年看球赛,成了新年俗。
“最初参与的只是我们镇上几个村,如今,县里、市里甚至外省的足球爱好者也奔着八堡村的名气来参赛。”石明松也是一名体育教师,作为国家一级足球裁判员的他担任了最近几次“村界杯”的主裁判。
七堡村村委会主任徐丽娟发现,“看球赛成了村民们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打扑克牌、搓麻将的人几乎没有了。”
在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房冬梅教授看来,从贵州“村BA”到江苏“村界杯”,两者南北呼应都体现了新时代群众体育的蓬勃生机,是乡村体育发展的典范,“这反映了当物质生活丰盈之后,老百姓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还提出,这些火出圈的群众体育赛事在提升赛事举办地知名度、影响力的同时,也将在社会转型发展中助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江苏省农民体育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传云也表示,从“村界杯”的火爆可以看出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有着积极的需求,“农民体育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