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喊-网店卖-直播带-数字化
江苏沭阳堰下村:花乡迭代4.0
堰下村又到了一年中最为多彩的季节。事实上,这里除了颜色各异的花木,更有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这是一个被互联网深度改变的苏北乡村。
江苏花木看沭阳,堰下村则是沭阳花木产业与时俱进的缩影。从上世纪末一家一户种、靠大喇叭叫卖的1.0时代,到新世纪初开网店卖花木的2.0时代,再到近年直播带货的3.0时代。如今,堰下村又迈进了数字化的4.0时代。
“从饭都吃不饱,到家家住洋楼、汽车满街跑。”李彦春从1990年担任村支书至今,对于堰下村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他感慨“非亲身经历不敢相信”。目前,堰下村有苗木经纪人500多名、青年创客近900名,花木网店1000多个,花木电商年销售额超5亿元。十年来,堰下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7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约4万元,赶上了苏南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堰下村的大喇叭如今还在。丁华平摄
1.0时代:喇叭一响,黄金万两
说到堰下村花木产业的形成,绕不开老支书胡方影。
1980年,改革开放才刚起步,胡方影在村上第一批尝试种植绿化苗木。随后在担任村支书的7年里,他发誓要带领群众趟出一条摆脱贫困的路子。于是,在胡方影的带领下,沭阳县首家村级集体花木合作社——堰下花园成立,村民们纷纷跟着种起花木来。
彼时,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花木需求旺盛,胡方影敏锐地嗅到了商机:能不能把花木直接卖到城里?为此,他带领一批花木种植大户、经纪人走出去,进城“闯”市场。
很长一段时期里,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胡方影都主动拜访当地的园林、教育部门和厂矿企业等单位。“这样做有些漫无目的,在那个时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胡方影说。为了让潜在客户看得直白,他和经纪人随身携带印刷广告,各类绿化苗木一目了然,还把苗木成活或结果的实景拍成照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堰下苗木迅速打开了市场。胡方影和村民们提出了一个月的“保活期”:一个月之内,如果发生死苗和干苗的情况,会给予客户无偿更换、补植。渐渐地,进出堰下村装载花木的卡车多了起来,村部的大喇叭一时成了花木供求信息的重要工具。
“谁家有黄杨,需要一万棵,大家抓紧送来村部!”时任堰下村通讯员的姜汉超,通过广播帮花农销售花木,被称为堰下村“广播第一人”。每天清晨,在他浓厚乡音的招呼声里,一家一户的花木与广阔的市场连接了起来。
从村部的第一个大喇叭,到经纪人家家户户纷纷用上大喇叭,500多只大喇叭“此起彼伏”,堰下村花木经济实现了总量跃升。到1992年,堰下村花木年销售额已突破1500万元。
“喇叭一响,黄金万两”,成为这一时期堰下花木交易的生动呈现。
在堰下村“快递一条街”的快递揽收点,人们忙着把订单打包、装货。胡道兵摄
2.0时代:户户开网店,人人能致富
经过上世纪后20年的发展,花木产业已经让堰下村人尝到了富裕的滋味。面对不断开拓的市场空间,他们没有满足。退伍军人出身、敢想敢干的李彦春1990年接过村支书的担子后,带领大伙搞规模种植,组建花木销售联合体,探索闯荡,奋进不止。
新世纪初互联网兴起时,堰下村就果断搭上了“互联网+花木”的班车。为了让村民掌握开网店的技巧,李彦春牵头成立村网络创业培训班,请来网络创业成功人士,让花农接受电脑、网络销售知识的免费培训。
过去习惯了跟土地打交道的花农,转身成了互联网经济的弄潮儿。
53岁的鲍恩江,是堰下村买电脑比较早的人,在全村注册了第一家淘宝店。一切都是试试看的念头,却让他越做越踏实。人在家中坐,客户找上门,给出的价格比平时线下还高出一截。网店很快有了起色,第一个月成交额上万元,第一年销售额就达二三十万元。
网店销售犹如星星之火,带动村民纷纷效仿,也吸引了本村大学生返乡创业。
赵苏杭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村里做花木生意。为了开好网店,他买来厚厚一摞书籍学习,也参加了镇里的培训班。从2010年至今,他的网店开到了多个电商平台,光注册的商标就有17个,去年销售额突破了800万元,他也被沭阳县委县政府授予当地“十大淘宝精英”称号。
当花农与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堰下村花木产业发展由此踏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在堰下村,全村5600多人,靠花木创业就业的有3000多人,可谓家家种花木,户户开网店,人人能致富。
花木销售进入旺季,堰下村电商主播忙着直播带货。刘庆摄
3.0时代:手机“新农具” 直播带货忙
当直播风靡大江南北,堰下村总能得风气之先。
“进入直播间的朋友,大家眼前这一盆红色的三角梅,是我们家主打品种,现在全方位给大家展示下,看好的今天下单还有优惠……”每天一大早,堰下村“幸福花海”花卉基地内,就有村民早早拿起“新农具”,干起了一天的“新农活”——手机直播。
临近中秋,花木销售迎来旺季,基地负责人仲维国显得更忙了。在这里,他经营着6座花木大棚,偌大的场地被盆栽填满,有满树红果的火棘,有苍老遒劲的罗汉松,还有亭亭玉立的三角梅。“我们基地有十多位主播,每天8点开始直播,一天成交额平均在8万元。”他说。
现年50岁的仲维国,返乡创业已经20多年。2016年,他紧跟互联网经济的风气,创办了当时县里第一家淘宝市场“幸福花海”,带领当地村民直播卖花,现在基地总面积60余亩。
到了午后,大棚里的温度略高,也阻挡不了花农们直播的热情。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一片“花海”,构成了他们充实而忙碌的一天。在“幸福花海”基地直播的陈晨说,每天上班就是和直播间的粉丝们“聊聊”花草,生活很充实,收入也很满意。
出生于1988年的蒋婷婷,毕业于南京审计大学。2018年,她辞去县城一家银行的工作,回到村里给经营花木的丈夫搭把手。看到不少村民正在试水这种新的带货方式,她也从一个“小白”开始操练起来。
“从一开始的零订单,到后来每天几单、几十单、100多单,一年的话利润也在六七十万元 。”蒋婷婷说,以前村里是“喇叭一响,黄金万两”,现在是每家每户“手机一响,黄金万两”。
入夜,堰下村“快递一条街”的中通快递揽收点内依旧灯火通明,工人们忙着把各地网友的订单熟练地打包、装货。8月下旬以来,仅中通网点每天揽收的快件量就在1.5万件以上。据了解,村里“快递一条街”的快递网点有10余家,2021年发出的快递订单在2600万件以上。
航拍堰下村村貌。沭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4.0时代:数字赋能 花乡蝶变
触网蝶变的堰下,更进一步。2021年7月,堰下村启动建设“数字堰下”,步入数字化“4.0”时代。 “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大棚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物联网让农业生产变得更智能;在‘花木电商’版块,显示着苗木价格、价格指数,这些大数据可以指导花农定价。此外,村里还设有创客空间,免费给创业的村民提供专业的直播设备。” “数字堰下”系统管理员黄宁说。
8月20日,天气闷热。一大早,堰下村花农严邦风安排工人打开数字大棚的天窗和风扇,给棚内降温。通过手机“数字堰下”小程序,严邦风对大棚里的茶花和瑞香等花卉生长环境“了如指掌”。最近,他还通过村里“大数据中心”推送的市场行情数据,发现红叶小波球市场需求上升,立即调整思路,备货囤货,销售持续火爆。
目前,堰下村50亩以上规模的花木基地都安装了传感监测设备,生产数据实时汇集到村数字化指挥中心。同时,通过与县花木产业大数据平台互联互通,“数字堰下”实时抓取全口径市场行情,村民足不出户就知道往哪卖更能赚钱,手机一点就能“买全村、卖全国”。得益于大数据管理带来的效益提升,堰下村去年花木产业生产总值达5.15亿元,同比增长15%。
除了带动生产销售,“数字堰下”也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走在堰下村,家家户户门口有一个二维码,手机一扫,户主家的文明星级、经营店铺等信息就显示出来了。“一户一码,相当于各家的数字名片,方便外地人过来了解我们每家网店的经营和诚信情况。”严邦风说。
今年初,村民谈洪珍家里的电视机里安装了“数字堰下”,生活比以前方便了很多。从买菜、送水、修理家电,到买药、订餐、理发等,按一按遥控器,或打个电话,就能享受到上门服务。
对年轻人而言,“数字堰下”手机端就更方便了,在手机上就能交水电费、发布花木买卖信息以及查看政策发布、村务公告等。大家发现什么问题,还可以通过“随手拍”功能及时反馈给村里,大伙儿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也更强了。“我们可以了解村里面各个方面的信息,更好地参与村里的生产生活,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严邦风说。
“富口袋”的同时也要“富脑袋”。为此,堰下村重新修整了农家书屋,搭建数字影院,把人情新风、村民公约等录入“数字堰下”系统,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当前的堰下,产业更兴旺、生活更便捷、治理更走心、乡风更文明……数字赋能的美丽花乡,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沭阳县委书记彭伟看来,数字乡村建设,基础是“建”,核心在“用”,关键在“融”。“我们要以‘数字堰下’为样板带动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他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