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家门口”的红色资源

2021年04月15日07:08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用好“家门口”的红色资源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各地纷纷用好红色资源,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习党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与井冈山、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知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比,“家门口”的小型红色资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需要用好。

  红色资源虽有大小之分,在教育意义上却无明显“长短之别”。知名的红色资源,能够让参观者在详尽的史料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并系统地学习一段党史。而“家门口”的小型红色资源,则能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影响人培育人:文化上的相近,让人们更容易对家乡的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空间上的相邻,让人们更便捷、更经常地接触到红色文化。可以说,小型红色资源同样是一个精神宝库,在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其发掘好、保护好、使用好,党史教育的矩阵就更加立体,效果也更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意识淡薄、经费短缺、研究开发力度不够等原因,一些“家门口”的红色资源被冷落,有的甚至被破坏、损毁。有媒体报道,一些小型红色资源出现损毁现象:“会师桥”被洪水冲走,国共合作谈判旧址变成“便民服务中心”,无名烈士墓缺乏文字介绍说明……群众身边的红色资源黯然失色,令人扼腕。各地应珍惜富有地域特色的小型红色资源,筹措资金、聚集人才,让遍布全国的小型红色资源焕发新生。

  “家门口”的红色资源缺的不是数量,而是开发与保护的意愿和能力。在保护利用方面,江苏各地有不少成功实践且体现出三种主要路径。其一是“串珠成链”,提升综合体量。红色资源种类极多,既有基于地域、建筑、档案资料等的实物资源,也有基于人物事迹、宣传口号、经典故事等的精神资源,只要沉下心来仔细挖掘,就能把零散的红色资源点串联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更大价值。如宿迁市界集镇将朱家岗烈士陵园、山子头战役遗址、张道干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串点成线,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实境课堂”。其二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一抹“信仰红”。相当一部分的小型红色资源分布在乡村,其宣讲、教育价值往往大于文旅、经济价值,让其获得常态化保护,就需要找到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结合点,为乡村增添魅力。如南京市溧水区的红色李巷,让红色旧址、故居成为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安市孙庄街道打造“红色记忆 绿色印象”文化教育基地,依托生态资源和红色资源,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其三是原地重现,让红色文化代代传承。因各种客观原因,许多红色事迹难以保留下遗存,但在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进行党史教育,仍然会极大地增强教育效果。如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街道把“虹干线”党史学习专列开到长江上,提出“学习百年党史,守护一江清水”的倡议,凝聚长江大保护的共识。

  红色资源承载着闪光的历史记忆,是重温党的辉煌历程、传播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用好“家门口”红色资源,必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爱国热情,汇聚起人民群众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袁媛)

(责编:黄竹岩、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