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政校企联动破题集成电路人才招引难题

2021年03月20日08:02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一笔奖学金,解了“三大难”

3月18日,南京市浦口区举办集成电路产业母基金成立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组建总规模92亿元的9只基金,同时,23个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163亿元。

在招引大资本、大项目的同时,浦口区还与南京大学等7所驻宁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每年出资100万元设立“浦芯精英”奖学金,聚焦集成电路产业,搭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为浦口芯片企业建立产业人才储备库,助力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式,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渠道拓宽破题“人才招引难”

去年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到2022年,全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仍有近25万。

“招人难,留人更难,缺口将长期存在。”华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今年计划招聘1000多名一线工人,人力资源部经理蒲军胜最近忙得不可开交,根据往年经验,他至少要储备1500人来应对超过30%的流失率。作为国内排名第二的封测领域龙头,华天科技是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用工需求最大的企业,项目全部投产时用工规模将超过12000人,蒲军胜压力很大。

集成电路是浦口区聚力打造的地标产业,在台积电、华天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下,目前已集聚260余家上下游企业,“招工难”是大部分制造类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岗位等人”的背后,是市场供需失衡:通过人力资源机构招聘,一个工人的招工成本就高达7000元;一线工人月薪5000元左右,与其他行业相比吸引力不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口流动频率降低,赴外地招工通常是“十网九网空”……企业有岗无人,倒逼地方政府转换思维。

在省教育厅和省工信厅的支持下,浦口区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7所驻宁高校签下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浦口区每年还将向合作高校提供不低于100个集成电路实习实践岗位,并给予一定的实习补贴。

“由地方政府出资,为产业设立奖学金,浦口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南京理工大学学工处副处长王渤表示,以“浦芯精英”奖学金为牵引,校地联手打造人才培养链,既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也有效拓宽了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渠道。

定制培养巧解“产教融合难”

一枚芯片动辄上千元,而流水线上的一次操作失误,就可能毁掉整批产品。与传统制造业相比,集成电路对技术工人的要求更高。

把一个刚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培训成一名成熟的技术工人需要多长时间?蒲军胜的回答是6个月,“包括薪水和食宿,培养一个合格员工,企业要先投入5万-6万元。”巨大的成本压力下,企业对“即插即用”的成熟人才更加渴求。但现实是,高校有实操经验的师资不足,也没有硬件设备,很难培养一出校门就会在硅片上做晶体管的毕业生。

提升在校学生的“实战”能力,浦口区在协议中引入人才定制实验室理念,围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芯片设计等产业链环节,深化产教融合、产学融合,让大学生真正进入到产业一线,开发产品、掌握技术。“尽可能满足企业需求,尽可能为高校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浦口区工信局副局长赵驳强说,高校和企业的互动未来将更加频繁,企业高管要走上高校讲台,参与课程设计,专家教授也将到企业短期任职,收集产业前沿信息,变产教“两张皮”为“一股绳”。

总计100万元的“浦芯精英”奖学金,分到7所高校并不多。但在南京工业大学学工处处长黎能进看来,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学科只有融入地方产业才能高质量发展,“这比奖学金本身更重要,只要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任何一个机会都不能错过。”

织网拓链攻坚“成果转化难”

向学校“要人”,浦口区早已布局。2017年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成立集成电子学院,短短数年已为台积电输送了近70名专业人才。2019年底,浦口区与江苏开放大学共建的桥林职教园动工,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人才顶岗实训合作。

与南京7所主流高校“牵手”,一张更大产教融合网络正在铺开。“集成电路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两落地一融合”战略已在南京推进到第四年,攻克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技术,浦口区尤其需要借助高校的研发力量,提升产业科技含金量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东南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已与浦口经济开发区签订成果转化中心合作协议。未来,浦口区将推动龙头企业、风投创投机构深度对接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用市场化手段,把更多“关在实验室”“锁在抽屉里”的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创新产品。浦口区还将联合高校,举办产业高峰论坛、高端产业人才交流研讨等活动,发挥校友圈作用,为产业发展链接多维度、深层次的资源要素,实现互利共赢。

(责编:张鑫、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