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春到傅家边,乡村真热闹

2021年02月18日07:23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春到傅家边,乡村真热闹

“不好意思啊,我家最近有点乱,也没地方给你们坐下。”2月10日,记者驱车来到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傅家边社区山凹村,刚走进村口第一家农家乐,村民黄梅珍闻声迎了出来,腰上还系着围裙。

偌大的院子里,一派热闹景象。客房楼前,两名工人正在擦拭玻璃,大厅里,新买的桌椅已经布置到位,拆下来的塑料包装还散落在地上,客房里,有人正搬挪床垫,打扫房间。“我们的农家乐又一次升级改造了,初一初二一过,客人们就该过来了。”农家乐变身现代民宿,黄梅珍充满期待。

黄梅珍和丈夫肖波都是地道的山凹村人,为了打工挣钱,夫妇俩去过南京城区,也去过200公里外的无锡,一年到头忙活下来,除去生活开销,赚的钱所剩无几。2012年,背靠梅花山、馒头山、桃花坝水库、神山凹水库的山凹村,开始发展农家休闲旅游产业,在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的规划下,全村28户村民土房全部变成了苏式青瓦白墙房。当年,一直在外漂泊的黄梅珍先一步回来,在自家庭院开办起野香农家乐。每年2月至5月的梅花节是经营旺季,黄梅珍一个人忙不过来。眼看生意越来越好,2014年,在外打工的肖波也返乡了。

彼时,蜂拥而来的游客给夫妇俩提出了问题:“你们这儿景色好,菜也好,就是不能住,想多玩一天都不行。”

2018年,山凹村开始引导农家乐经营户们试水民宿。地理位置最好、生意最热的野香农家乐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4个房间收拾出来,肖波夫妇俩心里都没底。“做一顿饭能卖三四百元,一个房间住一晚才100元,啥时候才能回本?”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变成了多余。推门就能呼吸山野里的空气,下楼吃到地道农家菜,驱车六七分钟还能去附近的采摘园里摘草莓,山凹村的民宿逐渐吸引了来自城区的不少回头客。要求越来越高的游客又给夫妇俩“挑起了刺”:“房间设施不算赖,要是能再高级一点儿,功能多一点就好啦。”

今年1月9日,在全村启动民宿升级改造计划之时,夫妇俩开始了民宿“变形记”。新装修的大厅里,增加了棋牌桌、台球桌,餐桌全部是木质简约风。朝向梅花山一侧的二楼房间,原先的阳台全部打掉,做成了落地大飘窗,卫生间实现了干湿分离,套房的客厅被重新规划,吧台、开放式厨房更加贴近城里人的生活追求。

“墙漆都是环保材料,刚刷不久,你现在闻不到任何味道吧?”肖波说。还在装修中的第三层,要装成时下流行的“星空房”。“就是躺在浴缸里,能看到天上的星星那种房间。”

春节是民宿新一轮升级改造后,迎来的第一个旺季,标准间400元左右,套间800元左右,一个多月前,10余间房就已全部订满。

从农家乐出来,沿着乡村公路驱车而行,十几分钟后,车辆驶入一处停车场,每个车位上都印有一块草莓图案。再走进一个大门,就进入了刘东华的草莓采摘园。刘东华科班出身,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是街道引来的农业专家。

“我们的草莓要精心包装才能上市,连摆放的方向都一致。畸形的果实肯定不能要,一根植株上长了太多也不好。”刘东华一边说,一边把手伸进枝叶,摘下几颗长重了的草莓。不久前,他刚刚育出淡雪草莓新苗。

占地60亩的园子里看不到泥土,塑料布包裹的高垄里,装满了火山石、珍珠岩、矿渣、炭化稻壳等,上下两层的一排排草莓就这样在新型“土壤”里“悬空”生长。栏杆上的仪器实时显示着空气温度和湿度,数根热水管绑在一起形成的“暖气片”,沿着高垄绵延开来。颗颗草莓吊挂在枝叶中,红的像宝石,白的像玉佩,未成熟的则红绿交织。

“这是从日本引进的高垄种植模式,土地集约使用,施肥精准高效,得益于技术升级,所需人力比传统种植少了近30%,产量却高了一倍。”为了销售“上云”,刘东华专门开发运营了一款小程序,如今,通过电商平台卖出去的草莓已经占到六成。

春节假期,一些同事陆续回家,刘东华比平时更忙了。每天早上7点,他准时出现在采摘园,注意每条高垄上每颗草莓的风吹草动。今年他的采摘园迎来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春节。

园子外,60岁的村民赵福英把自家草莓摆在路边,每当有车子经过,她都招手叫卖。在街道的支持下,她的5个大棚里,已经有1个完全用上了高垄种植模式,“希望今年能开个好头。”(董翔 许雯斐)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