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后人巡护长城42年 被誉“扫地僧”

2020年11月28日07:33  来源:扬子晚报
 
原标题:戚家军后人 巡护长城42年,被誉“扫地僧”

42年来,秦皇岛海港区城子峪村村民张鹤珊几乎每天都要花上半天时间,巡护自家附近的那段长城,岁月如梭, 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位老者,被网友誉为“扫地僧”。除了守护长城,他还收集长城的故事传说,再与更多的人分享。如今,他出了书,还在抖音上拥有超过25万的粉丝。张鹤珊还有一个自豪的身份——明代戚家军的后人。这些年来,在巡护长城的同时,他也在长城上寻找与明代戚家军相关的线索。

实习生 林芳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视频分享

在抖音里讲故事,“媳妇楼”传说引关注

河北秦皇岛的一场雪后,住在该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的张鹤珊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走上踏雪巡护长城的路。张鹤珊的家就住在长城脚下200米远的村子里,这条巡护之路他从23岁起,已经走了42年,一路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他再熟悉不过了。

积雪让长城上变得湿滑,走起来比平时更费力。很快,张鹤珊就有了发现——长城上的积雪中留下了一串野生动物经过的脚印。这段有趣的短视频,最近被张鹤珊发在自己的抖音账号里,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兴趣。因为巡护的是一段野长城,这些野生动物并不算稀客,张鹤珊说。

除此之外,张鹤珊的另一段关于长城的视频也引来很多人的关注,他在视频中向网友讲述了在董家口长城上一座名称特别的敌楼“媳妇楼”的故事。

民间传说,明朝时一名守卫长城的士兵名叫吴三虎,他在一次战争中为国捐躯,在处理后事时,他的妻子不要发放的抚恤金,唯一的要求是替丈夫继续守卫这里。女子守城,这在当时是一件不现实的事,但他的妻子态度非常坚决,为了表示决心,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学兰”,意思是学习花木兰的精神。戚继光一看这位女子如此爱国,亲笔为她写下了“忠义报国”四个大字,并在附近的董家口村和城子峪村为她招募了50名结过婚的女子,陪她一同守卫这座敌楼。因此,后来大家便把这座敌楼叫做“媳妇楼”。

如今,“媳妇楼”的东西楼门上能清楚地看见“忠义报国”四个字,相传这是戚继光调走后,王学兰为了纪念他,特意从山脚下请来一位石匠刻上去的。

破解谜题

讲述长城巧妙设计,还指出电视剧中的错误

张鹤珊还在视频中解开了不少留在长城上的“谜题”。垛口的侧面为什么是斜的?他通过亲身演示,向网友讲解这一可以有效保护防守者的巧妙设计,同时指出一些电视剧镜头里的错误。单是这一条视频就获得111万网友点赞,1.8万人留言讨论。网友称赞他是“长城界的扫地僧,研究长城研究得透透的!”

1978年开始,张鹤珊便自发巡护城子峪一带的长城;1997年,他成为“中国长城学会”的首位农民会员;2003年起,他正式被当地政府聘用,成为一名长城保护员。这些年,张鹤珊都担负着董家口至平顶峪约10公里的长城巡护工作,直到去年,考虑到他年纪大了,当地将他负责的区间调整为董家口至城子峪之间大约6公里的一段长城。

粗略估算,40多年来他在长城上行走的距离加在一起,可以绕地球三圈半。

十年寻碑

为证实敌楼“身份”,终于找到了一块残碑

在他的巡护线路上,有一座较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敌楼,村民根据其外形称之为“六眼楼”。他听村里的老人说,这座敌楼当年被戚继光亲自命名为“断虏台”,曾竖有一块石碑记录此事,但后来毁于战乱。张鹤珊认为这是当年历史的重要见证,考虑到石碑虽然被毁但总会留下痕迹,他决心一定要找到它。

“在山林的乱树中寻找一块石碑的遗迹不容易,一找就是近10年。”巧的是,后来的一场山洪冲走了附近地上的腐枝烂叶,一些碎裂的石块露了出来。张鹤珊经过辨认,从一块较大的残骸上辨认出了“御倭”“太子少保”等文字,他决定将其送到博物馆收藏。然而,将这一块残碑运下山并不容易,为此张鹤珊自己掏了几百元请来几个村民帮忙,这笔钱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于他而言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石碑记录了这么重要的历史,我不能让它再受毁坏。”

感到骄傲

自己是戚家军后人,一直在收集长城的故事

张鹤珊有一个令自己感到骄傲的身份——明代戚家军的后人。这些年来,在巡护长城的同时,他也在长城上寻找与之相关的线索。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明代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东南沿海勇猛善战、屡立战功。实际上,1568年戚继光任蓟州总兵后,为全面重修这段长城,从浙江义乌等地调集精兵强将,并允许外地官兵的家属随军守边。张鹤珊告诉记者,城子峪周边的几个村子,除了后来迁入的,都是当年这些官兵及其家属的后人。张鹤珊说,在一些村民的家谱中,能够查询到相关记载,还有人在义乌找到了当年同宗同源的后人。

对于这些村庄是“义乌兵”后人的说法,张鹤珊也一直在长城沿线寻找证据。花了几年时间,他终于在一处山坳里发现了一座坟,碑文中开头便是“XXX,原籍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氏”。他将这一发现告诉义乌地方志市志办公室有关人员,若干年后,他作为“义乌兵”后人的代表,被邀请回到家乡探亲。

张鹤珊为什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长城的故事传说?他说,自己是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

在巡护长城的这些年里,他也一直有意识地从其他村民那里了解身边这段长城的各种传说。他将这些整理记录下来。最终,张鹤珊从收集到的故事中精选出25篇,出版了《长城民间传说》一书。为什么会“自修”了一座敌楼?什么原因使得城子峪一带的清明节与其他地方不同?是谁派一群媳妇儿驻守一座敌楼?张鹤珊在书中作了绘声绘色的讲述。除了收集民间传说,张鹤珊也一直在学习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在他的书桌上,放着二三十本有关长城的书籍,有的已经泛黄,上面满是他的勾画和笔记。

张鹤珊一直关注着长城的保护,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众所周知,秦皇岛夏季是避暑胜地,而老张另辟蹊径地将目标投向了当地的冬季旅游项目。他提交了一份从九门口至青松岭的长城旅游开发方案,在《秦皇岛日报》上刊发并获了奖。他建议修建公路将长城沿线的景点串接起来,让游客更方便地游览长城,同时在沿线开设以长城为特色的农家乐,增加当地村民收入。近些年,他欣喜地发现,一些建议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责编:唐璐璐、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