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姐”们请收下这份网络爆料与围观指南

2020年11月23日15:21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原标题:“清华学姐”们请收下这份网络爆料与围观指南

11月17日,清华大学一女生在食堂疑似被性骚扰,并认为是一学弟用手猥亵其臀部。该女子查看该男生的学生卡后,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公开其姓名等信息,称其性骚扰并要让其“社会性死亡”。18日,监控视频显示此事系男生书包无意碰触。该女生通过辅导员向男生转告“已在社交媒体解释,我们互相道歉,此事了结”。此事件引爆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清华学姐#话题阅读超过8.6亿。目前,据@潇湘晨报官微,清华老师回应称目前两人已和解,且网上大多信息为营销号炒作。

无独有偶,近日类似个体、群体通过互联网爆料表达自身诉求、但却成为“大型网曝翻车现场”的事件,引起舆论关注。

11月18日,有网民通过视频爆料称“普陀山景区一餐厅便饭收费1900系黑店”,有关话题一度蹿上微博热搜。19日,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并通报称,该店明码标价且并未缺斤少两。对此,网民纷纷表示该店“价格合理没毛病”,并反而质疑爆料人所言夸大。

11月6日,针对青岛工学院的学生反映“很多家快递送不进校园”问题,校方称此事受“社会黑恶势力”干扰。据报道,此前校方和快递企业方就快递存放费用问题起过纠纷。11月8日,胶州市警方通报表示,双方工作人员有过矛盾纠纷,但并无涉黑涉恶问题。警方通报引发网民热议,有关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超过9937万。目前,学校已经就该言辞道歉,同时已有8家快递公司进驻校内。

此类“大型网曝翻车现场”并非偶发,近年来类似事件的事件都在网络舆论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频频反转的舆情,大家怎么看?

上述的几件近期热点事件,在初期都由于其争议性和曝光者的不当操作,引发了网民的围观和热议;但随着事件真相逐步浮出水面,舆论的天平反而逐步向另一方倾斜。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效果,不少个体确实通过“曝光”维护了自己合理诉求的同时,一些有待考证、甚至不甚合理的诉求也会更容易受到关注。

网络不应成为“泄愤工具”。此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曾注意到互联网反腐领域中,有些举报人在网上发布信息带有明显的泄私愤特征,许多信息真假难辨。针对“普陀山景区天价便饭”事件,自媒体人徐建辉认为,互联网是个很好的曝光台,也是维权的有效途径。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性“网曝”,并不是谁先爆料谁有理,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有理有据自才能赢得支持。希望网民能珍惜互联网这个舆论监督平台,努力做到客观、理性、平和的发声。

曝光事件时应注重言辞谨慎。光明网认为,因为与快递企业发生矛盾纠纷,校方不惜给对方扣上“黑恶势力”的大帽子,还呼吁学生“同仇敌忾”,着实有损大学斯文。新京报网指出,“黑恶势力”有严格法律定义,针对类似事件的定性,需要无比谨慎和以法律为支撑。在官方通告中将利益分歧说成“社会黑恶势力干扰”,反而成为网民批评的“靶子”。这种“反转”说明,就事论事是最优解,乱扣帽子只会适得其反。舆情发生后,面向公众进行公开通告或者情况说明时,应该诚恳而严谨。“清华性骚扰误会”事件中,该女生社交媒体发文中将学弟称为“小东西”,并直言“让你社死”等言论,不少网民觉得不妥。

被曝光者成功“舆论解绑”,和有力的情况调查及回应紧密相关。当地市场监管局对“普陀山天价菜餐厅”的处理方式被不少媒体认为是“教科书式回应”。钱江晚报网认为,普陀山市场监管分局在获悉消息后迅速开展调查、执法人员用500克标准砝码对店内称量活鲜使用的电子秤进行测试、称量过程使用执法记录仪进行记录等细节受到舆论认可,表明有关部门迅速、公平和文明执法是平息舆情的关键。“清华性骚扰误会”事件中,不少网民认为食堂监控录像为男生恢复名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类“大型网曝翻车现场”背后可能和已有的强弱对立等刻板印象有关。自媒体人陈广江认为,一般而言,消费者是弱势一方,景区商家是强势一方。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景区的商家强买强卖、欺客宰客,而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也不作为、慢作为的问题。但个别消费者却企图利用“弱势”身份和网络力量误导舆论,确有不妥。“清华性骚扰误会”事件“反转”以前,不少网民表示,性骚扰中女性处于弱势地位,支持此女生勇于发声的行为。此外,此类“大型网曝翻车现场”背后隐含的刻板印象在事件发酵中甚至“宣宾夺主”。针对部分网民将疑似清华学姐的照片曝光并配以“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评论,微博用户@废话多多小朋友认为该学姐在事情证实前曝光他人个人信息不妥,但不应该由此制造“性别对立”或对艺术生的污名化。

我们应做怎样的爆料者与围观者?

不难发现,在上述以及近年的这类事件中,“谁先爆料谁有理”成为日常社会摩擦与纠纷中,一种不合理诉求表达与满足的重要途径。这种表达的风气,是一种对舆论注意力资源和监管资源的浪费。一方面造成了同一时期其他或更重要的社会事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另一方面在未来类似事件发生时,舆论可能出于“狼来了”的心理而减少对真正需维护权益的关切。

更重要的是,这类事件折射出网络爆料者与围观者的舆情素养、用网素质都亟待提高。

作为爆料的个人和组织,第一,尽管“弱势群体”标签容易引起网民共鸣,但需谨防指望借助此身份博得同情,毕竟事实才是舆论作出判断的根据。第二,互联网不是泄愤工具或法外之地,曝光过程中仍需注重被曝光者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对被曝光者的“审判”应当交予法律法规,而不是让其经历无边界的“社会性死亡”等。第三,用词适当夸张虽然可以更容易引发关注并受到传播,但如果“翻车”反而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且,对于爆料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应尤其警惕,谨防对公众造成法律层面的误导或引发法律纠纷。第四,如果事件“反转”发生,应该积极主动回应,避免轻描淡写或避重就轻而对被爆料者造成“二次伤害”。

作为媒体和“吃瓜群众”,一方面,对网络曝光事件的判断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尤其是媒体更应该承提高媒介素养,谨防扩散、夸大不实信息和“带节奏”;另一方面,不少爆料和权益维护的事件自带了涉事主体强弱差异、隐含其他社会矛盾等属性,“围观”的同时应对此类事件的潜在矛盾有所预判,谨防跟风“站队”甚至制造对立的行为。

互联网时代又被称为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敢于发声是时代鲜明的特征。但是,爆料者与围观者不应成为“噪音”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正直真诚的声音、有理有据的声音、有共情与有温度的声音。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