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卷如何书写?且看江苏亮眼探索

2020年11月10日22:24  来源:新华报业网
 
原标题:新征程 探路者②丨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卷如何书写?且看江苏亮眼探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江苏已行动在先。探索形成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全省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探索路子,是江苏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的重要内容。

“瞭望君”注意到,自去年5月开展试点开始至今,6个试点地区紧紧围绕试点方案,扎实推进各项试点任务,在试出经验、探出成果、创出示范等方面交出不错的答卷。同时,在破解资源要素制约、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等方面,推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为全省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可复制能推广的新鲜经验。

比如,昆山市着力放大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优势,不断突破县级城市瓶颈制约,破除现代化建设的思维藩篱,初步探索形成以“借力”赢得发展主动、以“融合”提升发展质量、以“创新”突破发展掣肘的特色发展路径。

溧阳市作为试点地区中唯一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地区,围绕产业美好、生态美丽、文化美妙、生活美满“四美”目标,推动城乡经济、城乡环境、城乡生活、城乡治理“四项融合”,努力探索具有江苏特点和溧阳特质的“绿色现代化”之路。

上一期,我们已经看过南京市江宁区和江北新区的现代化答卷(详情请看《新征程 探路者① 中央布置的这道重大考题,江苏怎么答?》),本期盘点,让我们再一起来到昆山、苏州工业园区、江阴、溧阳4个试点地区,去看一看正在这些地区展现的新风景。

答卷③昆山:

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

“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早在2009年在江苏调研时这样指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昆山敢闯敢试、创新实干,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的“昆山之路”,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百强县榜单。

热血尖兵再出发!今年3月,昆山召开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誓师大会,亮出“五争五最五突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争新旧动能转换之先,奋力走在创新发展最前沿,在产业科创中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融入国家战略之先,奋力走在开放发展最前沿,在扩大开放上实现新突破;

争生态文明建设之先,奋力走在绿色发展最前沿,在美丽昆山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争推动城乡融合之先,奋力走在协调发展最前沿,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争创造美好生活之先,奋力走在共享发展最前沿,在社会治理上实现新突破。

到2022年,昆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10000亿元。

目标已绘就,“热血尖兵”昆山拿出什么真招实招?取得怎样的成效?

——保持战略定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筑牢实体经济“基本盘”。首创产业链协同复工树状图,率先开通复工专列专车专机,创新实施产业“扩能补缺”、投资“扩面提速”、消费“扩容升级”、服务“扩版增效”专项行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8条新政,创新推行“1311”服务机制,打造“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扎实做好“六稳”“六保”,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夯实重大项目“硬支撑”。举办春季重大项目推进活动,总投资1488亿元的125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举行“决胜双过半”项目签约活动,总投资44.3亿美元的33个项目落户昆山。引进星巴克咖啡产业园、三一创智云谷、丘钛智能视觉模组等行业龙头项目。推行“拿地即发证、出证即开工、完工即验收”全链代办服务模式。

下好创新转型“先手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攻关计划”,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机器换人”步伐。高水平运营国家超算昆山中心,高标准建设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中科可控智能化生产线建成启用,全省首台安全可靠服务器顺利下线。新增上市企业5家、过会4家,力争今年新增上市公司超10家,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427家,累计已认定1486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3.5%。

打造改革开放“升级版”。主动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锦溪、淀山湖、周庄一体化发展路径,打造虹桥商务区配套合作区。建设国内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对接东盟货物贸易跨境平台。

——打造美丽昆山,推进现代化城乡体系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近50%、危废年处理能力1.8万吨,推行“三定一督”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全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5.2%,全面剿灭劣V类河道,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大力实施交通体系提升三年建设计划,强化交通智慧化管控、道路快速化改造,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五区一线”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客厅”等。

——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近3年教育投入185亿元,完成60个学校项目建设,新增学位4.2万个,普通高中和“双一流大学”录取率大幅提高。加快东西部医疗中心和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全力推进三甲医院创建。强化困难群体医保救助兜底保障,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最低支付比例提升至60%。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应用,高标准建设现代化集成指挥中心。

今年前三季度,昆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逾2959亿元,同比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逾325亿元,增长3.8%;规上工业增加值逾1292亿元,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10.48亿美元,增长40.3%。

答卷④苏州工业园区:

开放、创新、产业、城市融合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是试点单位中唯一的开发区,经过20年发展,已成为世界一流园区和国际合作的典范。

在现代化建设试点中,苏州工业园区探索和完善开放与创新融合、创新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的发展路径,确保现代化试点始终体现园区特色、彰显园区品牌,为全省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样板。

——聚焦“三个融合”特色,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围绕试点方案确定的6大类49项重点任务,狠抓序时进度,努力争先率先。坚持开放与创新融合,依托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三区叠加”优势,用好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产业链全球合作对接图,促进开放赋能创新,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

今年1-8月,新增外资项目157个,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20%;规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分别增长4.7%、5.1%;苏相合作区实体化运作,苏宿、苏滁加快拓园发展,苏通科技产业园与锡通科技产业园一体化运作,有限园区、无限园区比翼齐飞。

坚持创新与产业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苏州超级计算中心揭牌,设立100亿元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和20亿元天使母基金,推动主导产业“1+N”转型,实施科技创新攻坚、产业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1500亿元,增长20%;申报国家高企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分别增长46.5%和111%;新增上市企业8家、总数达41家;出台“人才新政30条”,新增“国家级重大人才培育工程”5人。

——聚焦“四项清单”赋能,加快先行先试改革探索

围绕赋能清单4个大项10个具体政策事项,已有6项落地实施,涉及供地模式创新、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权委托办理、外国高端人才认定等方面。依托苏州自贸片区,深化制度集成创新,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2项,其中省级以上“首创率”达60%,“实施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被国务院评为“最佳实践案例”,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入选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经验和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关助融”、空运直通港、产业用地分段弹性年期(10+N)挂牌出让等7项经验在全省推广。

——聚焦“六大领域”指标,主动对标找差攀高比强

按照“体现共性与个性、兼顾当前与长远、结合强项与短板”的原则,初步建立符合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以及“强富美高”要求的园区现代化试点指标监测体系。

截至上半年,达到目标值的有19项;尚未达标的4项,包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G覆盖率、幼儿接受优质普惠性学前教育比例和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暂未测评的指标9项,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新技术企业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初三中考考生升入普高达线比例和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度。

答卷⑤江阴:

勇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江阴提出补创新之短、文化之短、生态之短,释放和展现江阴现代化的实体经济、山水资源、集成改革“三大优势”,建设群众满意、百姓认可的现代化,勇当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江阴重点做到“三个强化”:

——强化工作推进。坚持把试点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时间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多次专项部署推进试点工作。加强与专家团队沟通对接,邀请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制定并完善实施方案,制定时间表,下达任务书。

——强化考核评估。把构建现代化建设试点指标评价体系作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围绕“六个现代化”系统设置指标,并与“十四五”规划紧密衔接,确保全面反映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将试点工作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定期分析、动态监测,推动责任压实。认真听取采纳群众意见建议,设立“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发展成果满意度”指标项,请群众“吹哨”,确保监测指标与百姓认可“双达标”。

——强化江阴特色。在认真落实“六个现代化”规定动作的同时,围绕打造“四个样本”,全力做好“自选动作”。

①初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江阴样本。面向全市21万多家市场主体,做强做大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智慧能源、新材料、石化等五大千亿级以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初步构建以民营经济为主导、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驱动、以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保障、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江阴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②初步构建起民富村强江阴样本。发挥先进村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乡村振兴五年规划,高水平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品位开展农村住房建设,高标准推动经济薄弱村帮扶脱困,农村居民收入连续20年居全省同类城市第一、村均收入达1258万元。

③初步构建起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江阴样本。“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谋划推进“南征北战”。“南征”,依托城市南部湿地,对接锡澄协同发展区,打造南部金融科创生态城;“北战”,在加快打造江阴外滩、环城公园体系的同时,规划整合江阴长江岸线各类码头,更快地推动沿江产业带转型升级,更好地降低沿江产业安全生产风险,更坚决地打好长江保卫战。

④初步构建起县域治理现代化江阴样本。在“1+5”县域治理总架构不断巩固提升(“1”是指以党建统领为保障,“5”是指以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社会救助、生活服务、公共安全“五个体系”为支撑)、“1+4”镇域治理模式在全省镇街复制(“1”是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4”是指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网格、指挥调度一中心)、第一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在无锡全市推广的基础上,提炼集成改革第二批试点经验,也即将在无锡推广。

前三季度,江阴GDP同比增长2%,扭转上半年下降的局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工业投资增长1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

答卷⑥溧阳:

打造“生态创新地、城乡融合体”

聚焦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目标愿景,打造“生态创新地、城乡融合体”,溧阳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细化明确四大类115项重点任务,挂图作战,确保各项试点任务按时高质量推进。

——厚植绿色生态本底,积极践行“两山”理论

“一路两廊”框架勾勒公园城市轮廓,“溧阳琴廊”和森林长廊启动建设。入选全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城市。坚持“国标”与“民标”并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努力涵养绿水青山,空气优良率达82%以上,考核断面水质优Ⅲ比率达100%,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

——坚定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产业集聚

围绕先进制造、高端休闲、现代健康、新型智慧“四大经济”,推动绿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江苏中关村成为县域创建国家高新区建设试点,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加速形成,竹箦绿色铸造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进入冲刺阶段。“四大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突破50%,朝着“环境更友好、发展可持续、群众得实惠、政府有收益”的“幸福经济”迈进。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小微违法行为整治、城乡移风易俗行动等“五项行动”,持续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发展村优化至609个。持续深化“美意田园”行动,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量质位居全省前列。

溧阳按照现代化建设试点赋能清单要求,深度激发制度创新活力,努力走出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化之路。

比如,加快培育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农业产业园等多重业态共同发展的“1+4”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吸引生猪养殖、花卉苗木、农业深加工等10余个产业项目入驻。

出台建设美丽溧阳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覆盖城乡的公园城市规划,探索从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走向以人为核心的“三生”融合空间布局实践。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的科学界定和共生共荣,满足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以推动乡村振兴为出发点,稳步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在坚守“三条底线”,保障农民“户有所居”的基础上,以生产资料价值增值为关键点,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有偿取得、使用、退出的实现路径。通过宅基地资格权“有偿退出”方式,实现商品房置换12379户、现金置换1595户,通过出租、入股、合伙等形式,拓展宅基地使用权5497户,形成蓝城悠然南山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升值、农民转型产业工人等一批典型案例。

溧阳将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与开展村庄布局优化、探索苏南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选择天目湖镇三胜村、竹箦镇水西村、南渡镇庆丰村和上兴镇花村这四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

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溧阳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深化与安徽郎溪、广德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医保互联互通、市场监管一体化等方面合作,在推动苏皖合作示范区合作机制创新和实体公司运作齐头并进的基础上,推进溧阳与周边地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创新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溧阳实现GDP逾764亿元,同比增长3.5%,工业总产值1204.9亿元、增长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林元沁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责编:唐璐璐、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