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勇:增收保障双向发力 路径创新精准脱贫

【查看原图】
朱殿平 王新年 冷金明

人民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人民访谈》。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淮安市涟水县将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增收之路。本期访谈我们对话的嘉宾是中共涟水县委书记时勇,听他聊一聊,涟水县是如何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时书记您好,欢迎您!

时勇:大家好!

人民网:在去年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江苏省委副书记任振鹤对涟水的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有看头、有亮点、有成效,体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首先请时书记为我们介绍一下涟水脱贫工作的总体情况。

时勇:涟水地处淮河下游、淮安市东北部,全县共有11.0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53个经济薄弱村,去年根据市里要求,我们又梳理出142个低收入村进行重点帮扶。我们县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的数量分别占全市总数的27.1%、31.2%、25.9%。总体来说,我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基数是比较大的,基础也是相对薄弱的。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深度贫困群体攻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到去年底,我们县所有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出列,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任务;142个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其中96个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8万元以上,今年按照计划,剩余的46个村也要全部达到18万元标准。2018年、2019年我们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都获得了省委省政府奖励;去年10月,全省脱贫攻坚座谈会就放在涟水召开,我们还获得了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我们县里的一些做法,比如“阳光扶贫超市”“飞地同创”“村级医疗互助”等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做法得到省委副书记任振鹤等省市领导充分肯定。

人民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面对全县11.05万低收入人口困难群体,涟水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的?

时勇: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涟水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坚持从贫困户实际出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做好脱贫攻坚的加减法,在“增收”和“保障”两个方面双向发力,确保低收入农户如期实现脱贫。

一方面,我们在收入上做好“加法”,围绕“户户有增收门路”,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大力实施创业就业计划,力争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就业,做到扶贫有支撑,收入可持续。一是对于有创业意向并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我们充分发挥扶贫小额贷款、精准到户项目补助等金融扶贫政策杠杆撬动作用,引导农户实施“种养加运租服”等精准到户项目。几年来,我们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36亿元、发放项目补助1800多万元,使6000多户低收入农户实现创业增收致富。二是对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或缺技术的贫困群众,我们选取育婴员、母婴护理、中式面点等老百姓需求大、市场需求大的热门专业,扎实开展“免费技能培训进镇村”活动,把课堂搬进镇街、开到田头,方便群众,使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同时,我们还鼓励引导一批产业效益好、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发展就业扶贫车间。目前在全县5家企业建立了“扶贫车间”,共吸纳低收入劳动力近149人。三是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半劳力”“弱劳力”,组织他们到家庭农场、扶贫产业基地进行季节用工、临时用工,同时大力开发农村卫生、保洁等公益性岗位,最大限度来落实就业。四是对于一些无法通过创业就业实现脱贫的农户,我们成立涟水益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采取股份制合作、直接经营、固定收益回报等方式,统筹省市扶贫资金和产业富民资金3亿多元,先后实施光伏发电、精准扶贫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13个项目,累计获取项目收益1400余万元,发放到户到人,这样使2万余户7万余人受益。这种做法既实现了投资收益稳定,又保证了投资资产保值增值。五是对于屋顶具备光伏安装条件的农户,鼓励安装3千瓦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目前累计安装1600余户,户均年增收2500元左右,并且可以持续增收25年以上。

另一方面,我们在支出上做“减法”,主要围绕“人人有基本保障”目标,来强力推动“三保障”政策落实落细,尽可能减少农户支出,织牢兜底保障网,提升脱贫质量和群众获得感。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们探索实施了三种模式,第一种就是精准补充医疗保险,我们统筹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县财政资金等,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低收入人口精准补充医疗保险,对建档立卡人口住院自付费用超过10000元以上,按70%-95%的不同比例在医保范围内进行二次报销。去年我们又对保险起付线做了调整,由原来的10000元降至6000元,这样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几年来,我们累计赔付接近11000人次、赔付金额超过1800万元。

第二种模式,村级医疗互助模式,由村委会牵头组织互助体,村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加入,这样通过“村民村集体自筹、政府资助、社会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对村民生病住院医疗费用自费部分进行按病种进行补助。几年来,累计资助1400多人次、230多万元,被百姓誉为“第二医保”。

第三种模式,就是财政兜底。自2019年10月份起,我们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住院自付费用超过10%部分由县财政兜底,累计支出16000多人次1500多万元。这样我们在医疗保障方面形成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精准补充医疗保险、村级医疗互助和低收入人口住院自费超出10%部分财政兜底六道防线,最大限度降低因病支出费用,力阻“病根”变“穷根”。

第二方面,针对危房改造中普遍存在的“改得好”却没有实现“住得好”现象,我们在全县开展“‘爱满屋’1+X精准扶贫关爱行动”,动员党员干部、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多类型捐助,为低收入农户捐赠基本家具、家电等生活用品,推动他们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转变。

第三个方面,我们针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投入资金3.8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铺设三级管网7690公里,改造入户工程25.2万户,受益人口94.9万人,这样就实现了城乡饮用水同源、同质、同网,让百姓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第四个方面,我们针对深度贫困人口,主要强化政策兜底保障。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五保来进行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对不符合民政救助条件的,或者通过临时救助后基本生活仍有困难的,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进行救助,按年度人均收入6200元的标准进行补差救助。今年我们又进一步提高了救助标准和救助范围,救助标准由去年的人均收入6200元提升至今年的6500元,救助范围由原来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扩大至所有农户。

人民网:听了您的介绍,可以看出涟水在“户脱贫”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那么在“村出列”方面,涟水又采取了哪些关键性举措?

时勇: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村之所以贫困,我想主要“贫”在产业,“困”在发展。所以我们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借助各级各类扶贫资金撬动作用,坚持“输血”和“造血”并举,因村制宜,上项目、培产业,这样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得到持续增加、发展保持了强劲的势头。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村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对于内生动力足、产业基础好的村,优先给予资金扶持。比如,我们抓住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机遇,累计投入2600万元实施51个村级光伏电站;抓住省土地股份试点契机,由村集体领办,累计实施了10个200万土地股份合作试点项目。第二种类型,对于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的村,我们创新“飞地同创”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统筹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的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帮扶资金,到地理区位好、产业发展快的镇村实施增收项目,加快推进产业扶贫规模化,提升村集体发展能力、增加集体收入。第三种类型,对于内生动力不足、暂时没有增收项目的村,我们由县益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整合资金,投资实施精准扶贫产业园、裕淮菇业等统筹带动项目,村集体按照投资比例获取稳定收益。几年来,累计获取收益近1000万元,受益的村达到了150多个。

人民网:我们也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服务低收入群体,涟水县整合优质扶贫资源,打造了全省首家“阳光扶贫”超市,创造性地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请时书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时勇:我们建设“阳光扶贫”超市的初衷,主要是解决低收入农户与经济薄弱村“不会富”、帮扶责任人“不会帮”,以及致富求助政策服务信息“不对称”等难题。为此,我们投入200余万元,在县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精心打造“阳光扶贫”超市平台。并且,我们在镇街政务服务分中心开设“阳光扶贫”窗口、在经济薄弱村设立“阳光扶贫”工作室,形成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同步开通手机、电脑访问功能,方便群众就近就地享受便捷服务,从而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超市整合了全县所有扶贫资源,总体分为“我想创业”“我想就业”“我想咨询”和“信息发布”四大功能板块,把各类项目、成功案例、技能培训、政策服务等信息以项目形式摆上“货架”,让群众自主选择、学习借鉴。一方面,“阳光扶贫”超市汇聚了全县100余起实施富民壮村项目成功案例,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直观展示,以身边人、真实事有效增强了低收入农户脱贫信心。另一方面,超市整合了全县110余个富民壮村项目、30多个技能培训项目和1000余条就业岗位、政策服务等信息,从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低收入农户实现就业增收脱贫。

同时,低收入农户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求助求职、产品销售等信息,既拓展了产品销售渠道,又方便慈善对接。平台创建以来,7256名帮扶责任人、10000多名低收入农户前来“淘宝取经”,网络点击量超10万人次;借鉴超市项目、岗位信息,2000多名低收入农户实施精准到户项目,3300多名低收入农户实现就业,累计实施近70个壮村项目。

人民网:消费扶贫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涟水县在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建立消费扶贫产品目录等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时勇:好的,我县始终把消费扶贫作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贫困群体增收致富的主要手段之一,紧抓不放,做到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唱戏的效果,累计销售10000多单1000余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做优销售平台。去年8月,我县与苏宁易购签订合作协议,合力打造中华特色馆·涟水馆,借助苏宁易购强大的品牌优势、成熟的营销模式和完善的销售网络,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我县捆蹄、鸡糕这些特色农产品,以及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村、低收入农户实施增收项目产生的各类农产品。疫情期间,针对贫困村、低收入农户部分项目产品滞销问题,开展“涟农优品·鲜蔬直供”活动,这样既拓宽产品增收渠道,同时又解决了群众外出购物不便问题。二是建好产品目录。我们目前有116个产品通过初步认定和名录编排。三是突出品牌建设。我们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申报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打造“涟品汇”“涟农优品”“涟农尚品”“涟农精品”等扶贫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高消费扶贫特色农产品辨识度和附加值,“涟农优品”和“涟品汇”等商标注册已经进入到了核发阶段。四是开展推介活动。我们常态化开展扶贫产品进机关、食堂等活动,引导农批市场、商超、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与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村、低收入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我们还加强与江苏理工学院、华夏银行等省市委帮扶工作队后方单位的沟通衔接,鼓励开展订单式消费,鼓励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我们还开展电商平台直播等活动,积极宣传推介扶贫产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

人民网:最后也想请您谈一谈,涟水县将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时勇:好的,我县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对“十三五”期间形成的各种政策、保障机制进行全面梳理、整合、优化、延续,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确保帮扶政策措施接得上、续得起、连得好,为全省全市后扶贫时代脱贫攻坚工作探道试水。我们主要采取了这些措施:一是建立监测预警、动态帮扶机制。实行双线并行,双线就是建立兜底保障线和相对贫困监测线,相对贫困监测线为低保贫困线的1.5倍左右,实行动态调整,越线则帮、达线停帮、有序进出。同时,我们还聚焦支出性贫困,建立防返贫保险机制,对因病、因灾等家庭刚性支出较大,对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相对贫困农户,主要实行阶梯式救助,这样来增强农户脱贫信心,确保脱贫不返贫,临贫易贫不致贫。二是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出台《涟水县低收入村增收十条》,深入开展国家、省、市、县级农业园区“四级联创”,每年专门拿出2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奖补;运用开发扶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十二五”以来形成的各类扶贫资产全部纳入监管,全面监测资产运营、收益归集、收益分配、资产管护等各种情况,自动统计、分析数据,及时进行预警处理,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持续稳定收益。三是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做优做强“中华特色馆·涟水馆”,开通微信商城,探索抖音直播带货,建立农副产品实地展示馆,动态管理消费扶贫产品目录,打造涟水消费扶贫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四是持续激发群众致富内生动力。打造“阳光扶贫”超市平台升级版,拓展延伸服务功能,做好与“中华特色馆·涟水馆”等多平台的对接,形成叠加效应,将我们的“扶贫超市”变成“富民超市”,确保在后扶贫时代继续发挥更大的惠民富民便民作用。

人民网:今天非常感谢时书记做客《人民访谈》,与我们进行在线交流。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阅读:

淮安市淮阴区委书记董国喜:脱贫成果丰硕厚实 长效机制先行先试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2020年09月30日06:42
分享到:
(责编:张鑫、唐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