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南通模式”

2020年06月15日07:14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丰产粮仓”这样富百姓美家园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通知,推广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经验。南通市坚持“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实行融合发展、区域化整体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南通模式”。“十三五”以来,南通建成高标准农田198.7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区域规模经营率达到60%,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有效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显著加快,探索出一条稳产增效、富民强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

4月26日,在南通海门市悦来镇保民村一望无际的麦田里,新型合作农场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植保作业。“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支部+新型合作农场+集体经营’模式,实现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壮大了集体经济。”保民村党总支书记周卫龙说,他们村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自然条件差,对生产经营主体吸引力不强,加上不少劳力外出务工,当时不少土地荒掉了。2018年上半年,村里决定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到半年,该村成功流转土地2885亩,流转率达85%,其中实施平整耕地2400亩,过去杂乱零散的耕地实现了“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沟相通、渠相连”。2018年底,当地政府大力提倡农村土地集体经营,保民村随即采取“支部+新型合作农场+集体经营”模式,成立“海门市乐鑫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南通市最大规模的新型合作农场,面积有1770亩,由村集体经营机械化稻麦轮作项目。

近年来,海门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规划调整、占补平衡与增减挂钩工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统筹推进,到去年底,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3.6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80%。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海门逐步破解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不断刷新乡村“颜值”,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一再提升。

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丁军介绍,2016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4年来,该市共投资50多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新增耕地占补平衡面积2.3万亩、增加可耕作耕地面积4.2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农村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了治一方农田、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

在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于家坝村现场,村党总支书记吴建新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小田块被整合成大田块,可进行机械化操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修建灌溉沟渠、新泵房项目完成后,集体种植的生产条件更好了。”

十总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将破败房屋、零散沟塘、不规则农田等集中统一规划,整体建设,优化了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加快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步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到了双促进、双提升。项目区土地流转收入由600元/亩提高到800-1000元/亩,农民在获得租金收入的同时,还通过转移就业或在农业基地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南通市夯实了“农业强”的基础,解决了长期以来灌排水系不畅、工程不配套、道路不通畅、农村环境杂乱等问题,为集约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建项目区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0%,规模经营户经营面积都在300亩以上,实现了粮食稳产高产。全市新建的高标准农田水稻产量亩均630公斤以上,小麦亩产420公斤以上,亩均粮食增产50公斤以上。4年间,南通全市增加有效耕地面积6.5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7万吨。该市还打造了“乡村美”的典型,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特色田园乡村30个、美丽宜居村庄154个,群众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南通市从中找到了富民强村的新路,农户规模经营收入显著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民新增种植业收入6.27亿元,亩均增收300多元。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统一发包,土地租金亩均增加150元以上,实现了项目区农民整体收入增加。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新增有效耕地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约4500万元。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学平介绍,“南通模式”的四个做法值得借鉴:坚持党委统筹,高位推动;坚持以资源换资金,加大投入;坚持先流转后建设,方式创新;坚持融合发展,效益提升。采用这些做法,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实现高标准农田质态提升,通过高标准农田平台,有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经营。(吴 琼)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