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五周年 街道巡礼看变迁

南京长芦街道:环境打底焕新颜 文化点睛重传承

王奕澄

2020年06月11日16:11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宽敞的空地,棕色的木质长廊,3米高的篮球架,两边是青葱色的菜地。每天一到傍晚,黄庄健身文化广场前就热闹起来了。“大家站好位置,跟上节奏。”调试好音响,领队黄玉芳带着村里的舞蹈队成员,开始跳起广场舞。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让安静的村庄活跃了起来。

村民在黄庄健身广场跳舞。王奕澄摄

环境整治重实效,美丽乡村展新颜

到了下班的时间点,像往常一样,46岁的黄书余开始散步去黄庄村民小组,他是南京江北新区长芦街道白玉社区党委副书记。“黄书记来啦!” “黄书记吃饭了没?”路上遇到村民,大家都会热情地和黄书余打着招呼。干群关系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理解到理解,环境从脏乱差到干净整洁,这几年,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这里是“鸡鸭鹅路上走,池塘边捂鼻走”,杂草丛生,河里有漂浮物,门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近几年来,长芦街道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疏浚河道,整治黑臭水体,加强畜禽禁养区禁养管理,开展垃圾分类,空间整治……“十大环境改造工程并行,党员干部带头干,执行力度大,村民看见环境每一天都有变化后,积极性也提高了。”黄书余介绍。

在环境整治时期,最忙的时候,杨泰和一天帮忙拖了200多车垃圾。穿上红马甲,早上6点半,67岁的老党员杨泰和就开始和大家一起忙活。“我们长芦有水乡之称,我想让自己的家乡变得干净、整洁”。大件垃圾清完了,老杨又担起巡逻员的责任,看见有鸡鸭鹅散路上乱跑的,及时和户主沟通,加强畜禽圈养管理。河里有大件垃圾的,拿起长杆子,他顺手就捞了垃圾。“老杨热心肠,看他为村里忙来忙去,从不叫苦,我们也不好意思闲着。”白玉社区黄庄组的居民孙宏萍说。主动清理好了自家的屋前院后,孙宏萍还在园子里种上了月季、蝴蝶兰、水仙等鲜花,她家的园子成了村里有名的“最美花园”。

白玉社区是长芦街道打造美丽乡村的缩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长芦水乡也渐渐有了李白笔下“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的影子。“环境美了,村庄也越来越热闹,大家也越来越有精气神,这才是真的长芦美。”黄书余说。

留左大鼓表演现场 长芦街道供图

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长芦美在乡村,也美在文化上。古代的长芦是南北交汇的著名渡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了长芦龙灯等众多民俗。如今,“留左吹打乐”“湾北小马灯”“达摩传说”“方巷人走北”,成为江苏省级非遗项目,长芦板鸭、长芦龙灯、黄天荡的传说是南京市级非遗项目,长芦也成了“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 

“一个大鼓、三面大锣,二鼓两人敲,三鼓是16人,还有梅花锣、光钹……”说起留左吹打乐,52岁的曾胜利很兴奋,他是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早年,留左大鼓团体都是由当地农民自发形成,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表演。2002年,曾胜利的父亲曾先文组建了“留左大鼓表演团”。由于缺少资金,曾先文一度变卖家产才建起这个鼓队。2007年,长芦街道成立了长芦非遗传承基地,让各项非遗文化活动参与人有了良好的排练条件。

“我是1986年回村组织‘方巷人走北’,这一走就是34年。”原长芦街道文体中心主任方金花说。在长芦街道陆营社区方巷,600年来,每到传统元宵佳节,这里的男女老少除了举着灯笼燃放烟花爆竹闹元宵外,还要朝北面方向走上一段路程,这就是“方巷人走北”。2015年底,“方巷人走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金花也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 

如今“走北”活动出现了三多:年轻人多,外地人多,在外工作的方巷人回来参加活动一年比一年多。不少周边城市的人也赶来凑热闹,更有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本来不起眼的小村子因为“走北”出了名,成为文旅之地。

为了进一步传承非遗文化,2018年长芦街道联合玉带实验学校,开启了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的探索。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留左大鼓”队、“长芦龙灯”队,“湾北小马灯”队。每逢重点节日,这些民俗队伍都将在街道内进行表演。“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家乡的非遗项目,根据兴趣学习民俗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六甲社区的主任助理查德群说。

 

(责编:张鑫、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