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重大疫情背景下 网络舆情应对新挑战

李俊宏

2020年05月27日08:59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原标题:重视重大疫情背景下 网络舆情应对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重大疫情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有别于经济社会常态运行下的网络舆情,后者一般是区域性、仅在部分群体爆发,而疫情引发的网络舆情则是全域性的、遍地开花式的。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认清和充分重视前所未有的四大新挑战。

负面情绪比疫情信息的传播更快,网络舆情的失控风险增大。信息在网络上的快速传播,是网络舆情应对的常态化挑战。然而,重大疫情背景下的新挑战在于,负面情绪在网络的蔓延速度,明显超过疫情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由于疫情的突然暴发,一线疫情信息(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的传播,跑不赢疫情诱发、网络酝酿的非理性信息,特别是负面情绪信息,使得网络舆情的失控风险倍增。更重要的是——无法预期和估算下一个网络舆情爆发点。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和碎片化本来就是网络生活的常态,而扑朔迷离的疫情又直接导致海量碎片信息瞬间“弹起”,时而个别基层官员不作为问题,时而某地红会问题,时而物资紧缺问题等。舆情话题密集,轮换速度奇快,事件影响力和关注度持续走高。此时,网络舆情的应对确实面临着一种无法预测且难找抓手的被动局面。

疫情的聚焦性极强,自媒体的声音有可能霎时掩盖了主流媒体。由于防疫的需要,人民群众足不出户,网络便成为了人们沟通联络和获取资讯的最集中和最主要的渠道。因此,疫情及其诱发的网络舆论事件就会变得聚焦性极强、关注度极高而且相对持久。疫情突发,由于自媒体发布信息是不需要审核的,自媒体的声音有可能霎时间就掩盖了主流媒体的声音,网络话语权的争夺突变为一场拉锯战,此起彼伏、来来往往、复得复失,主流媒体难以确保时刻都能掌握着网络话语权,这是疫情背景下网络舆情应对中不得不充分重视的又一新挑战。

网络舆情应对的“新工具”不多,容易习惯性陷入“老办法”。重大疫情下的网络舆情呈现爆发式增长,但网络舆情应对的“新工具”并不多,只能沿用一些“老办法”。比如,遇到负面消息就避而不谈,不报道、不评论。又如,个别地方媒体容易出现生硬植入正能量、过度拔高和过分渲染不必要的牺牲等失策之举,宣传效果令人失望,变成“好心办坏事”。须知,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谁广泛争取到群众,谁就是赢家。因此,网络舆情应对的“工具篮子”应逐步积累扩大,以充分的同理心、足够的代入感,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视角换位思考,以免习惯性陷入过去的“老办法”。

疫情信息敏感,极易诱发二次网络舆情,而且直接作为的空间较小。重大疫情影响下,网民极易主观先行、情绪先行、先入为主,在网络空间中更容易抱怨、愤怒、失望、恐惧。很多疫情信息,不管是否重大,经过网络发酵,都会很容易被越描越黑,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二次网络舆情。重大疫情背景下,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暴发会保持在高频率状态,网络舆情应对如果误判时机,就极易被群众误会,反倒成为众矢之的;如果过度拔高,又会被误认为是“煽情”和“作秀”,自陷被动。所以,网络舆情应对中直接作为的空间真的不大,“择时”和“适度”将愈发关键。

面对这些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思路,即“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量”和“占据主动,有效影响国际舆论”。这就为应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新挑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把握了大局。在具体的网络舆情应对中,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探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网络舆情应对的具体且操作性强的新对策。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马晓波、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