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请问赵市长,作为人均GDP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经济发达城市,无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绘制了怎样的蓝图?
党的二十大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历史高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光明前景,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号召。我们全面对标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紧密结合地方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全市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安排、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无锡作为经济发达城市,将锚定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城市范例目标,坚持“高于全国、优于全省”“实现更早、水平更高”的标准,拿出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实际行动,树立更高标杆、展现更强担当、开展更多探索,统筹推进“十个坚定不移”重点任务,聚焦稳固人均GDP优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提升研发投入水平、提高居民预期寿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重大课题重点任务,加力攻坚、聚力突破,全力建设走在前列、支撑有力、特色鲜明、更可持续、群众认可的现代化。
我们知道无锡是“工商名城”,多年来一直坚持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接下来将如何进一步坚持实体为本,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是的,无锡自古以工而兴、因商而盛,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苏南模式”的主要发祥地。近年来,我们接续推进产业强市建设,持续夯实提升“465”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近2.4万亿元,市场主体超108万户。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传承弘扬实业报国基因,强化产业为基、创新为要、企业为根、项目为王,更好展现新时代工商名城的风采。
产业为基,就是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立身之本,全面落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意见,优化“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模式,系统建强“3010”重点产业链;同时坚持“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鼓励引导传统行业企业研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向产业链高端和上下游拓展延伸、加强商业模式创新、资本加持赋能,开拓新赛道、增创新优势。
创新为要,就是始终紧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更加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政府组织作用,加快突破提升创新型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力争年内新投用科创载体160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0家,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力促“关键变量”加速成长为“最大增量”。
企业为根,就是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突出“抓大强中扶小”,推动企业“上量、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加快实施本土企业深耕、国企在地发展、外资企业总部化发展等工程,打造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企业矩阵,培育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锡商队伍。
项目为王,就是聚焦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入集聚,高效实施“54321”项目推进机制,优化完善“双专班”推进、“市控区配”管理、“三提三即”改革等务实举措,确保年内新备案超10亿元项目80个以上,为产业强市注入更强动能。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无锡有“太湖佳绝处”之称,太湖治理攸关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请您介绍一下无锡将如何持续擦亮“太湖明珠”,今年治太和生态建设上计划有哪些具体举措?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融合统一,连续八年以“新春第一会”研究部署生态环境建设,累计投入超千亿治理太湖,坚决有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生态品质显著提升。
监测数据显示,无锡的PM2.5年均浓度实现“九连降”,去年降至27.8微克/立方米;河湖生态成功实现“5个首次”,包括太湖无锡水域水质2022年上半年首次达到Ⅲ类,所有国省考河流断面水质首次100%达到Ⅲ类,13条入湖河道水质首次全部达到Ⅲ类,主要入湖河流涉及402条一级支浜优Ⅲ比例首次超过90%,治太项目总投资首次超过100亿元,无锡再唱太湖美旋律悠扬。
江苏省委、省政府对无锡绿色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无锡“治理好太湖母亲湖,保护好全市生灵草木、山山水水”。我们将坚定不移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一以贯之在守护太湖碧水安澜上下大气力,统筹外源减量、内源减负,强化生态修复、能力提升,深入开展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年度投资超110亿元重点治太工程,加强涉磷涉酚涉氮企业治理,探索“两泥”无害化处置商业化利用路径。
一以贯之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上见真功夫,扎实推进十项重点工作,强化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接续实施美丽河湖行动,全周期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固废处置,奋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尽快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一以贯之在塑造低碳发展优势上立硬举措,坚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围绕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聚焦零碳技术、低碳企业、近零碳园区三大重点,加强零碳工业流程再造、高效储能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新能源、光伏装备、氢燃料电池等终端产品,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双碳”战略当好示范、提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锡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近年来,我们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回应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期盼,民生支出占比超80%,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万元,恩格尔系数降至27.6%、进入人民生活相对宽裕阶段,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消费者满意度监测全国第一,正向着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加速迈进。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从“面、线、点”三个维度出发,进一步强化面上统筹,一体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微幸福”民生工程,高效推进民生服务“十百千”行动;进一步抓实底线高线,坚决夯实守牢人民健康、城市安全、社会稳定等发展“底线”,持续做强拉高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治理等民生“条线”,让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进一步聚焦重点群体,加强对“一老一幼”、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重点人群的关心保障,扎实开展“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服务、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3610”等专项行动,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需要知民情、听民声、重民意。近年来,各地领导干部愈加重视通过互联网走群众路线,您认为怎么才能将网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
我理解,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用“办好一件、带动一线、温暖一片”的实际成效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我们高度重视办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无锡板块群众留言,去年初又创新推出“市长在线·民声留言板”,构建形成“诉求网上提、难题网下办、心结当面解、成效大家评”的网络问政闭环,在工作推进中重点把握了三条原则。
一是注重“键到键”听民声。我们整合提升12345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资源,设立“我的烦心事”“我向市长提建议”两大专栏,运行一年多来收到诉求类留言4.5万余项、办结率98.7%,收到建议类留言逾万条,其中涉及城市规划建设、文化内涵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等领域的一批高质量建议已被研究吸纳进政府工作、形成制度性安排。
二是坚持“面对面”解民忧。我们常态化开展“市长与市民面对面”活动,以民声留言板“热力图”为导向,定期与市民代表现场交流、协调会商,有力有效解决了管道天然气安装、小区私人充电桩设置、餐饮油烟扰民等一系列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是突出“心贴心”聚民意。在扎扎实实解难题、抓工作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每年将各条线民生工作情况向全网公开、接受全市评议,由广大网民直接票选出最受欢迎的“民心工程奖”项目,仅今年就收获795万次百姓点赞,真正把民生工作的“诉求单”变成了群众满意的“成绩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为更好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无锡在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上将如何作为?
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无锡责无旁贷,当前我们正在突出抓好“四件事”。
一是抓信心提振。落实“江苏42条”政策措施,实施“稳增长、强信心、护主体、增动能”行动,有序推出一批更聚焦、更精准、更管用的增量配套措施,常态化开展政府和企业家座谈、走访企业等活动,营造“鱼水和谐”营商环境,以有力有效举措提振市场预期、社会信心和发展动能。
二是抓消费提质。持续打造 “太湖购物节”品牌,聚焦住房改善、养老服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推出落实“1+3+N”政策措施,推进消费场景供给侧提升,推动消费全面复苏、加快繁荣。
三是抓投资提效。创新实施项目建设“五百工程”,发布面向民间资本项目清单,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00亿元、市重大产业项目投资1400亿元以上。
四是抓开放提级。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外资拓增量引总部、本土龙头企业强配置谋布局,全力推进“千企万人海外商洽拓订单”行动和“双联双提”五大行动,稳步提升各类开发区集聚力承载力,建强用好“国际月”等对外沟通平台,以高水平开放发展稳定提振经济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