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生態

青春華章︱大國重器守護太湖碧水

人民網記者 俞楊
2025年09月25日15:54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9月23日下午,記者從江蘇無錫宜興城東港碼頭搭乘交通船,向太湖深處駛去。20分鐘后,藍白相間的“鋼鐵矩陣”映入眼帘——管道縱橫交錯,監控屏藍光閃爍,各式機械緊密排布,宛如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移動工廠”。

這是我國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創生態清淤平台“太湖之光”。目前,它已在太湖“啃泥”一個多月。

“太湖之光”水上作業平台。受訪者供圖

“太湖之光”水上作業平台。受訪者供圖

近觀這座“大國重器”,實則是一個由5艘專業船隻組成的“協同軍團”,將生態清淤、篩分調絮、脫水減容、余水淨化功能融於一體。

記者透過監控大屏看到,清淤船將絞吸頭伸入湖底,挖出淤泥再通過管道輸送至“太湖之光1號”,過濾掉貝殼、石子等雜質﹔“太湖之光2號”“太湖之光3號”則將篩分好的淤泥壓制成含水率約50%的泥餅﹔余水則通過世界首制的余水處理船處理后,直接排入湖中,整個流程形成“挖泥—篩分—脫水—回水”閉環。

“從清淤到泥餅均在水上封閉施工,不佔用陸地,避免了二次污染。”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太湖項目部副經理辛永濤說。以前挖出來的淤泥堆在岸邊,風吹日晒發臭,周邊居民意見大﹔余水要拉到岸上建廠處理,既佔地方又費錢。現在余水不上岸,泥餅可用於濕地修復、礦坑復綠、鹽鹼地改良及環保建材生產,實現資源化利用。

透過監控大屏可實時查看“太湖之光”作業情況。人民網記者 俞楊攝

透過監控大屏可實時查看“太湖之光”作業情況。人民網記者 俞楊攝

為何要跟太湖泥“死磕”?辛永濤調出淤泥畫面解釋道:“這些黑褐色的淤泥氮磷含量高,是藍藻的溫床。藍藻死后沉底,還會和淤泥產生厭氧反應,極易引發湖泛,危及周邊居民飲水安全。”

太湖流域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過去曾因粗放發展付出慘痛代價。2007年,由於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入,水質出現富營養化,太湖曾暴發過藍藻危機,“太湖美”一度變成“太湖憂”。

為了治理太湖,江蘇省級財政已累計投入專項資金320億元,帶動各級財政和社會投資近3000億元,共實施7000多個重點工程。江蘇省水利廳提供的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太湖新一輪生態清淤已累計完成1665萬方,而“太湖之光”的投用,讓清淤效率和環保標准再上台階。

太湖美在太湖水。人民網記者 俞楊攝

太湖美在太湖水。人民網記者 俞楊攝

今年年初,治太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江蘇省生態環境廳通報稱,太湖湖體氨氮穩定保持Ⅰ類,總磷濃度降至0.050mg/L,水質總體達到Ⅲ類,創下了30年來最好水平,首次全年達到國家良好湖泊標准﹔藍藻水華首發時間較常年推遲93天,太湖藍藻的警報正逐步解除。

“現在每天能清理8000立方米淤泥,夠填滿3個標准游泳池。”板框操作班組組長張文強指著監控大屏,語氣中頗為自豪,“未來6年,它將給太湖做一次深度清潔,總清淤量能裝滿4000個游泳池。到時候太湖的水,肯定比現在更清!”

從“憂水”到“親水”,從傳統疏浚到智能清淤,隨著“太湖之光”的轟鳴,太湖綜合治理的步伐將更快,太湖將變得更美,江南水鄉將更顯魅力。

(責編:張鑫、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