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戲聚昆山 古韻綻芳華

清晨8點,江蘇昆山亭林園,回廊間漫開的戲腔伴著鑼鼓聲,百年戲台前圍滿了觀眾。上黨梆子名家杜建萍水袖翻飛,唱腔獨特,台下掌聲與喝彩此起彼伏。
散場后,專程從徐州來的郭永臣老人仍坐在長凳上回味,“來追了五天戲,京劇、昆曲過足癮,連木偶戲、廣靈大秧歌等稀罕劇種也都見著了!”
昆山,是第七屆戲曲百戲盛典的展演地,也是“百戲之師”昆曲的發源地。8月29日至9月29日,全國31個劇種、53家院團攜107部劇(節)目連演39場,生旦淨丑齊聚昆山。如今,“到昆山追百戲”已從戲迷的專屬浪漫,變成了備受追捧的文化風景。
戲曲演員在周庄水道開嗓。人民網 王純攝
走出劇院,戲韻浸潤城鄉肌理
搖櫓船輕搖過周庄水道,豫劇青年演員杜永真立在船頭開嗓,岸邊游客駐足傾聽。“原以為豫劇到了江南會‘水土不服’,沒想到大家聽得這麼入迷!”杜永真笑著說,這是她第一次“邊走邊演”,臨水的亭台樓榭成了天然戲台,水鄉風光與戲韻揉在一起成了游客難忘的體驗。
“走出劇院、走進觀眾,戲曲才有真正的活力。”昆山市文廣體旅局副局長金磊介紹,今年,昆山專門推出“家門口賞好戲”活動,通過共建百戲驛站和流動戲台,把優質戲曲資源送到城鄉各個角落。
城裡的戲,鮮活在煙火裡。社區廣場搭起臨時戲台,昆曲與滬劇同台、評劇與錫劇聯唱,老街坊搬著小馬扎前排佔座﹔校園“劇種體驗日”,學生伸手觸摸昆曲水袖、聆聽京劇鑼鼓,近距離感受瀕危劇種的獨特韻味﹔商圈裡的百戲快閃區,演員們一亮相就引來路人圍攏拍照……“只要有好戲,處處是舞台”,成了最生動的寫照。
鄉村的曲,活躍在田野間。京劇、黃梅戲、皮影戲輪番進村,戲台前的村民最會“融戲”:用昆曲腔講鄉村新事,借豫劇調唱豐收景,孩子們圍坐在木偶戲攤前,戲聲、笑聲混著農家樂的飯菜香,在田野間扎了根。
昆山杜克大學舉辦折子戲進校園活動。昆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薪火相傳,中青年成舞台主力
“斷橋未斷,卻寸斷了柔腸,花憔柳悴,法海拆散鴛鴦……”舞台上,“00后”昆山少年葛鈞陶抱著吉他,彈唱原創古風歌曲《少年戲》。昆曲的婉轉調式混著流行旋律,台下年輕觀眾跟著輕輕和。“我從小愛聽昆曲,想讓同齡人也喜歡,就試著用他們熟悉的方式改編。”葛鈞陶的話,道出了戲曲“圈粉”年輕人的巧思。
這樣“年輕化”的嘗試,在昆山不是偶然。依托百戲盛典,當地推動戲曲院團、高校、中小學深度聯動。中小學開戲曲興趣課、建戲曲社團,專業演員定期來教身段、摳唱腔。昆山杜克大學把戲曲演出搬進校園,外國教師用英語拆解生旦淨丑各種角色,不少外國留學生也成了“戲曲粉”。
“過去本地沒有專業劇院團,想看昆曲得往外地跑。”昆山當代昆劇院原黨支部書記瞿琪霞說,10年來,劇院圍繞“名團名劇名家”深耕,創排了《顧炎武》《浣紗記》等8部原創劇目,還傳承了120余出經典昆曲折子戲。如今,劇院青年演員常去社區、校園演出,不少孩子因為他們與戲結緣。
人才梯隊的建設,也讓戲曲傳承有了后勁。本屆百戲盛典3000余名演職人員中,既有“文華獎”“梅花獎”得主壓陣,也有大批“90后”“00后”演員挑大梁,中青年演員已成為舞台主力。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副司長何亞文在第九屆中國戲曲文化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從2023年開始分行當舉辦全國戲曲演員匯演,共推出40名生、旦、淨、丑各行當“新時代中國戲劇領軍人才”和19名“新時代中國戲劇中青年英才”。
“異曲同工”昆曲主題咖啡。昆山市文體廣旅局供圖
花樣創新,讓傳統戲曲潮起來
“戲曲是刻在我骨子裡的熱愛,現在能為它做點事,再累也值得。”李莉是本屆百戲盛典的志願者,也是位“戲迷鐵粉”。看到80多歲的廣靈大秧歌傳承人登台,她跟著團隊幫老藝人拍資料、做記錄。
“能幫這些瀕危劇種多留些東西,就是守護文化的根。”李莉說。在昆山,這種守護已是文化自覺。當地2018年舉辦首屆百戲盛典,2023年就建起戲曲百戲博物館,從服飾道具到聲腔樂譜,系統展示全國348個戲曲劇種的發展歷程。“每個瀕危劇種都藏著珍貴的文化密碼,多讓一個人看見,傳承就多一分希望。”戲曲百戲博物館館長葛欣說,開館至今已有64萬人次來這裡參觀。
守護之外,創新正在讓戲曲潮起來。本屆盛典延續“百戲+”理念,“百戲+文創”“百戲+咖啡”“百戲+美食”,老戲玩出了新花樣。
歸鄉人手作工作室裡,昆曲紋樣首飾、京劇臉譜折扇被游客搶著買﹔“異曲同工”主題挂耳咖啡盒上,印著10幅昆曲人物畫,掃碼就能聽《牡丹亭》《桃花扇》等經典選段,“一口咖啡配一曲昆腔”成了年輕人的新潮流﹔B站、騰訊視頻的“百戲盛典”賬號裡收錄了劇目片段,方便網友隨時“雲追戲”……
在昆山,劇場的追光、小鎮的青瓦、鄉野的晚風,都裹著百戲盛典的新韻。傳統戲曲在此不僅“生根發芽”,也“綻放芳華”——借傳承保護激活瀕危劇種,靠惠民服務融入日常,憑文旅融合聯結城鄉,用數字化手段跨越山海。昆山守著“百戲之師”的文化自信,以盛典為紐帶,推動戲曲“出人、出戲、出效益”,為文化強國注入鮮活的“戲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