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鹽城,何以成為全球濱海論壇“會客廳”?

趙登岩 周夢嬌 劉益佳
2025年09月25日08:18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成千上萬隻鳥騰空而起,飛向海堤東側的條子泥濕地﹔那裡剛剛落潮,茫茫海灘浮出水面,成為候鳥覓食的樂園。

如此壯觀的場景,每天都在江蘇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上演。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的關鍵樞紐,這裡不僅是我國首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亦是全球遷飛候鳥保護的創新典范。

2023年9月,全球濱海論壇會議落地鹽城。時隔兩年,2025全球濱海論壇昨日開幕,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位代表齊聚鹽城,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濱海區域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共赴濱海生態保護、綠色低碳發展和國際交流合作的未來之約。

鹽城,何以成為全球濱海論壇“會客廳”?從濕地修復到綠電澎湃,從生態守護到向海圖強……這座城市正以實際行動回應著全球濱海地區的共同命題。

條子泥濕地,成群的鳥兒正在戲水。人民網 周夢嬌攝

條子泥濕地,成群的鳥兒正在戲水。人民網 周夢嬌攝

守護生態,濱海治理有了“鹽城方案”

“看到了!”在條子泥濕地,觀鳥愛好者馮少丘激動地調整望遠鏡,鏡頭裡,一隻勺嘴鷸正在灘涂上踱步覓食。

勺嘴鷸有“鳥中大熊貓”之稱,全球僅存400多隻,屬極危物種,春秋兩季來到條子泥換羽的數量佔到六成。

條子泥濕地位於鹽城東台市,是近海一條南北走向的沙洲。這裡潮起為海,潮落為灘,長約30公裡,最寬處10多公裡,窄處僅幾百米。經過多年保護發展,這片129萬畝的濕地已成為414種鳥類的家園,其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可比肩韓國順天灣、英國沃什灣等國際知名濕地。

候鳥覓食區附近,還有著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因面積720畝得名“720高地”,它也是鹽城濱海生態修復的點睛之筆。

“這裡原是海堤內的圍墾養殖區,2020年進行人工墊高改造,用來阻擋漲潮時的潮水。”條子泥濕地運營主管金娟說,他們通過375個高清攝像頭與生態大數據平台,實現了對鳥類行為、食性與遷徙的精准掌握,並據此調節水位,合理配置光灘、淺水、深水區,滿足不同鳥類的需求。

鳥類是濕地生態的晴雨表。數據顯示,自2019年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以來,條子泥濕地鳥類種群持續壯大,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分別達22種和78種。高峰時,“720高地”生活著超過18萬隻水鳥。

這片生機勃勃的濱海濕地上,不隻有珍鳥翔集,還有鹿鳴呦呦,自1986年39頭麋鹿安家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來,麋鹿種群數量已繁衍至8500余頭,其中野生麋鹿超過3600頭,全球佔比在60%以上。

事實上,生態保護實踐遍布鹽城582公裡海岸線。近5年,當地修復、恢復濱海濕地1550公頃,治理互花米草1.84萬公頃,濕地生態功能顯著提升,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鹽城方案”。

鹽城濱海濕地風光無限。孫華金攝

鹽城濱海濕地風能利用蔚為壯觀。孫華金攝

逐綠而行,綠色低碳產業聚鏈成勢

走進鹽城微碳慧能科創產業園,光伏電站、零碳長廊、發電步道、光伏座椅、儲能設備、發電風車、地源熱泵等“雙碳”場景隨處可見。

“園區融合10多個清潔能源系統,實現多能互補,清潔用能佔比75%,就地消納率85%,電能終端率100%。”園區管理人員陳呈介紹,園區已有13家企業入駐,綠電是吸引它們的一個關鍵因素。

“我們的倉庫日均用電約2000度,算得上‘電老虎’﹔與此同時,我們屋頂和玻璃幕牆上的光伏電站每天發電約2800度,綠電自給率100%,每月節省電費40多萬元。”江蘇安方電力鹽城分公司總經理馮定東用企業的實踐案例,印証了園區的說法。

車行鹽城沿海公路,目之所及,風機在海天交界處輕盈起舞,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派“風光”,動能無限。

作為“海上風電第一城”,今年7月,鹽城新能源裝機容量達2006萬千瓦,成為東部沿海首個裝機破2000萬千瓦的城市。此外,今年1—7月,當地新能源發電量216.8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70.2%,連續15年位居江蘇首位。

不僅新能源應用規模領跑,鹽城還在新能源裝備制造領域打造出強大集群:全國40%的海上風電整機、20%的葉片產自當地,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等龍頭企業齊聚﹔光伏領域則吸引了阿特斯、晶澳、通威等7家行業龍頭布局。

當前,風電產業蓬勃發展,在裝機量屢創新高的同時,老舊風機退役潮也隨之到來。在鹽城綠色低碳科創園,遠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退役風機葉片“變廢為寶”。“退役風機葉片經拆解后可制成貨運倉儲托盤或包裝箱,耐用、環保且能循環利用。”該公司總經理羅斌說,目前企業設在鹽城的2個生產基地均在加班加點作業,產品供不應求。

作為全國首批、江蘇首個碳達峰試點城市和江蘇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城市,鹽城的全產業鏈生態,正在為全球濱海城市探索產業綠色轉型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陶灣1號”海洋牧場。陳其龍攝

“陶灣1號”海洋牧場。陳其龍攝

向海圖強,“藍色經濟”發力向前

“恆溫十五六度,適宜三文魚生長。”秋分時節,鹽城濱海縣陶灣海洋牧場陸上冷水魚養殖試驗基地裡,技術員王晨浩正在進行水溫測試。

“三文魚已經長到了5斤多重,明年就可以批量上市,預計每斤售價100元左右。”王晨浩說,眼下,10畝基地設計年產量為20多噸,基地計劃再擴大150畝養殖規模。

你或許不知的是,這座陸上冷水魚養殖試驗基地的運轉靠的是中海油鹽城綠能港釋放的冷能,其能量不可小覷。截至去年6月,中海油鹽城綠能港一期全部建成,這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LNG儲備基地,包括4座22萬方LNG儲罐和6座27萬立方米LNG儲罐及配套設施,總罐容250萬方,每年可釋放冷能約10億千瓦時。

為了充分開挖冷能利用潛力,當地投資5億元建成濱海港LNG冷能交換中心,包括海洋智算中心、凍干食品廠、冰雪樂園等一批項目正在加緊建設。

靠海吃海,當地還有新吃法。鹽城海洋生物產業園集聚了10多家企業,涉及海洋醫藥、海洋保健品(食品)、海洋化妝品、海洋生物新材料等領域。走進江蘇康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蝦蟹殼經過提取、純化,成為甲殼素、殼聚糖、氨糖等高附加值原料。“去年,我們生產了500噸殼聚糖、2000多噸氨糖,出貨量國內領先,年產值突破1億元。”該公司總經理李軍帥說。

2024年,鹽城市發布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未來,鹽城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為總抓手,大力建設綠色制造、綠色能源、綠色生態和綠色宜居之城,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示“兩山”理念實踐成果的重要窗口。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