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生態

39頭麋鹿“回家”39年后

趙登岩 周夢嬌 劉益佳
2025年09月24日07:26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秋日午后,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一頭體格健碩的公鹿抬起頭,用可180度旋轉的耳朵聽聲辨位,朝補飼車駛來的方向走去。

公鹿身后,跟著一群麋鹿。它們的別名叫做“四不像”,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我國特有珍稀物種。1900年前后,這個原產我國的物種逐漸在中國本土消失。

歷史研究表明,鹽城大豐是麋鹿的故鄉。時間來到1986年8月,39頭麋鹿從英國漂洋過海返回故土,江蘇省在大豐黃海濕地上設立了自然保護區﹔39年后的今天,當地麋鹿種群已繁衍至8502頭,其中野生麋鹿超過3600頭,總數佔到全球60%以上。

中華麋鹿園內,成群的麋鹿棲息覓食。人民網 周夢嬌攝

大豐中華麋鹿園內,成群的麋鹿棲息覓食。人民網 周夢嬌攝

種群復壯

每天下午補飼麋鹿的場景,總是讓劉彬想起2009年初到保護區工作的場景,“那時候隻有1500頭,大多是手動投喂,喂一次料至少要兩小時以上。如今改用機械化投喂,更加省時省力。”

今年43歲的劉彬是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博士畢業后便來到這裡,從基層技術員做起,與麋鹿朝夕相處了16年。

補飼車由一輛拖拉機頭加挂食物倉改裝而來,每到一處補飼點,就會自動打開出料倉門,邊行駛邊拋洒投放,飼料的酸香隨風飄散,鹿群從四面八方集聚而來。

“麋鹿以嫩草、樹葉為主食,十分挑剔,它們喜歡生活在氣候濕潤、水草豐美的地方。”劉彬深諳麋鹿的生活習性,“為讓麋鹿更好地繁衍生息,在它們自主覓食的同時還要進行人工補飼,每年3—6月的產崽高峰期、冬至前后的鹿角脫落期,以及冬季、春季綠植匱乏期等都需要加大補飼力度。”

“伙食還不賴吧!”劉彬隨手抓起一把說:“青儲玉米發酵后,再按比例摻入麥麩、豆餅,就成了它們的‘營養餐’。”在生活著1000多頭麋鹿的保護區一區,每次要投喂約500斤飼料。

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面積約4萬畝,是全球最大的麋鹿自然保護區,擁有世界最大的麋鹿野生種群和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庫。2017年起,保護區劃分為三個核心種群區,一區、二區為半散養區,三區是散養區,其中依托一區建立的中華麋鹿園已成為熱門景區,去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

生態保護是題中之義。保護區通過及時補水、護坡、植被恢復等,不斷完善著麋鹿棲息地的生態系統。

無人機在頭頂盤旋,傳回的畫面讓劉彬眉頭微蹙:一區東北角的草場被啃食出了“斑禿”。“2025年9月12日,需協調團隊補種。”他掏出日志邊記錄邊介紹:“濱海濕地土壤鹽鹼度高、水分大,適合狗根草、金絲垂柳、中山杉等耐鹼、耐濕的植物,保護區還探索種植了200多畝構樹,正在成為麋鹿的‘新糧倉’。”

精心呵護之下,這片保護區的麋鹿數量自2017年以來迎來爆發式增長,目前較當時的4101頭又翻了一番。

濱海公路上,野生麋鹿群從淺水區走向海灘。人民網 周夢嬌攝

濱海公路上,野生麋鹿群從淺水區走向海灘。人民網 周夢嬌攝

野化放歸

“麋鹿天性膽小,與人至少要保持20米以上的安全距離。”驅車在保護區巡護,劉彬遠遠望見一個鹿群。熄火停車后,他像往常一樣搜尋236號,它是保護區裡第一頭從出生就人工喂養的麋鹿。

5年前,236號出生時母鹿難產而亡,它長大后在一次“鹿王爭霸”中勝出。2023年的一次野放中,這頭公鹿第一個走出圍欄,至今它仍帶著鹿群生活在散養區。

散養區與半散養區之間用一道6公裡長的不鏽鋼圍欄隔離開來。“讓麋鹿回歸自然,恢復原有野生種群的狀態,是保護的初衷。”劉彬介紹,從1998年開始,保護區每年都會實施野放,目前野外麋鹿的數量已達3600多頭。

相較於半散養區,散養區的環境更為復雜,日常巡護監測便顯得尤為重要。保護區內設置了2個巡護站,巡護人員幾乎每天巡護一次,重點觀察記錄點位上的麋鹿數量、健康情況以及孕產情況,同時還需要定期採集麋鹿糞便、水源等,進行化驗監測。

野生麋鹿與日俱增,也給保護區工作人員帶來了“幸福的煩惱”——麋鹿“闖禍”的事情時有發生。

2021年入冬后的一個晚上,18頭在野外尋找食物的麋鹿,掉入居民區附近的一處水渠裡,3米高的水泥壁讓這些游泳健將成了“困獸”。劉彬和同事趕到現場,一人下水渠追鹿,一人打麻醉針,重達200公斤的麋鹿在當地消防官兵的協助下被一頭頭拖上岸,一直忙活了8個多小時。

劉彬手機裡有一幅電子地圖,地圖上標注著30多個危險點,從漁網纏繞到高壓線,從魚塘、道路到農田設施,每個紅點都是一次“教訓”。“在保護區范圍以外,通過110平台、救助熱線和日常巡護等,2024年我們共出動救助野生麋鹿327次,成功救助574頭。”劉彬說。

麋鹿在天津七裡海濕地戲水。大豐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供圖

麋鹿在天津七裡海濕地戲水。受訪者供圖

開枝散葉

白露剛過,劉彬撥通了天津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技術人員的視頻電話,指導麋鹿越冬事宜,“高緯度地區會較早迎來低溫,需要做好應對預案。”今年3月19日,58頭麋鹿從大豐遷居過去,即將在那裡渡過第一個冬天。

“我們發現,麋鹿適應性強,種群發展也比較理想。”劉彬說,近半年來,雙方每月都會進行溝通,得知麋鹿們在七裡海濕地生活得很好,劉彬也非常欣慰。今年春天的一次實地回訪中,他看到麋鹿群后頭已經跟著兩頭小鹿。

建立自然保護區,就是要逐步恢復麋鹿的野生種群,在全國擴大麋鹿的棲息范圍。“據測算,每40畝土地空間可以承載一頭麋鹿生存,也就是說要養活8500頭麋鹿需要34萬畝土地,但是我們保護區隻有4萬畝。”劉彬表示,為麋鹿找“新家”,不僅是緩解保護區承載壓力的一種方式,也能緩解近親繁殖,為麋鹿種群建立新的基因庫創造條件。

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起,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就著手推進麋鹿種群的遷地保護。近年來,已陸續將麋鹿送往內蒙古、青海、湖南、福建、江西、上海、北京、浙江、天津等25個省市保護區、繁殖基地,數量達440多頭。來自大豐的麋鹿種群已然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開枝散葉”。

“麋鹿喜好的沿海灘涂恰好也是鳥類棲息的天堂。”劉彬是一位鳥類學博士,如今他欣喜地看到,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不僅鹿鳴呦呦,還引來了黑臉琵鷺、丹頂鶴、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從少量回歸到種群復壯再到異地輸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瀕危物種發展壯大的故事還在持續上演。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